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浅谈有机水稻种植技术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5-27 17:30    文字:【】【】【
摘要:浅谈有机水稻种植技术 新城娱乐 ,注:本文为早期文章早期数据,数据标准目前都有更新,数据参考请参考最新标准。 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日益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

  浅谈有机水稻种植技术 新城娱乐,注:本文为早期文章早期数据,数据标准目前都有更新,数据参考请参考最新标准。

  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日益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尤其近年来媒体报道湖南“毒大米”事件、“转基因水稻”等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应,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提高,对有机食品需求增加,有机食品越来越成为百姓上餐桌上的“常客”,人们主粮之一—有机稻米的生产发展正处在一个趋旺的阶段。

  目前有机水稻种植遇见问题较为复杂,尤其针对稻田除草、病虫害防治、水稻终产品——大米销售等问题,基于有机水稻一系列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有机水稻种植模式,以待其改变种植模式来解决有机稻田除草、稻田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为有机水稻种植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在进有机水稻生产规划时,基地选择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包括基地建设、缓冲带的设置等。理论上能进行常规生产的田块就可进行有机生产,有机农业有一定的转换时期(一年生植物的转换期至少为播种前的24个月——详见GB/T1930.1-2011中5.1条款),即有机农业具有2-3年转换时间。

  有关学者认为生产有机农作物的基地从常规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时,土壤中残留过多的化肥、农药、工厂污水重金属等,可通过生物净化、工程净化、清洁灌溉及其它综合配套技术,使得土壤污染物得以净化修复,土质得以改造,土壤肥力增加,通过综合治理,使得常规生产基地土质转换成可生产有机食品土壤质地的要求,通过有机生产方式将常规掠夺式生产转变成生态平衡、可持续生产。

  有机标准(GB/T19630.1-2011)关于环境基地要求(详见GB/T1930.1-2011中5.3条款):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

  有机标准(GB/T19630.1-2011)关于基地缓冲带要求:应对有机生产区域受到邻近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风险进行分析。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则应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止有机生产地块受到污染。缓冲带上种植的植物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详见GB/T1930.1-2011中5.4条款)

  但我国农业环境较为复杂,各地区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主要还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上海X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设在青浦区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土质肥沃的滨海脱盐土的耕地上;

  有机水稻品种的选择,在注重品种优质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栽培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以及对当地病虫害抗性情况。如:上海、江苏等地种植品种:嘉花1号、寒优湘晴、太湖糯、南粳5055等; 贵州、四川等地种植品种:中优169、金优137、两优662等;河北、山东、东北三省等种植品种:稻花香2号、空育131、花育系列等;

  有机标准关于品种要求—不能使用转基因品种(详见GB/T19630.1中4.3.1条款和4.3.2条款)

  4.3.1 不应在有机生产体系中引入或在有机产品上使用基因工程生物/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子、花粉、精子、卵子、其他繁殖材料及肥料、土壤改良物质、植物保护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动物生长调节剂、兽药、渔药等农业投入品。

  4.3.2 同时存在有机和非有机生产的生产单元,其常规生产部分也不得引入或使用基因工程生物/转基因生物。

  有机水稻栽培模式与常规水稻栽培有所不同,有机水稻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而水稻种植过程中必然会遭受病虫草害侵害,因此有机水稻必须有自我独特栽培模式,已达到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获得优质、安全的水稻。因而有机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达到控制病虫草害的目的。

  稻鸭共育是有机水稻生产中常使用的一项技术,通过鸭子杂食性、水田中活动性、鸭粪还田等,发挥中耕除草、防病控虫、培肥增效等多重效应,形成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根本,养鸭为特点的稻鸭共生机制,这就形成了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即可获得优质安全稻米,又可降低成本的生态环保型农业技术。

  稻田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空间、肥料,因而造成水稻单位面积减产。中国稻田杂草有约200余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20余种,如稗、千金子、眼子菜、鸭舌草、牛毛毡、异型莎草、水莎草、荆三棱、扁秆蔗草等。

  有机水稻要求杜绝化学除草剂(详见GB/T19630.1中5.8.1条款),常用水稻杂草防治措施——人工除草。水稻整个生长季采用人工除草,费时费工,因此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机械或人工除草,结合农业措施,稻鸭共育,稻蟹、稻鱼养殖等措施来共同防治杂草。

  稻鸭共育对稻田中杂草控制有明显效果,如魏守辉等(2005)研究表明,鸭稻共作对阔叶杂草的控制效果最好,达97.1%,莎草次之,达94.5%,禾本科杂草效果较差,为82.4%;对单子叶杂草的控制效果(96.6%)略优于对双子叶杂草效果(93.1%),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实行稻鸭共作可以显著降低田间杂草的发生危害,使稻田杂草鸭舌草、陌上菜、异型沙革、矮慈姑等的种群数量显著降低,群落均匀度提高,总体效果显著优于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

  鸭子在稻田里的活动过程中,它的嘴和脚能起到拔草及浑水控草的作用,鸭子在稻田里不停划动,产生耕浑水效果,浑水能有效阻断水中杂草光合作用,从而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据马国强等(2002)测定,稻鸭共作区杂草干重仅0.17g/m2,浑水区7.0g/m2,清水区29.5g/m2,稻鸭共作区的除草效果达99.4%,浑水区控草效果也达76.3%。

  稻鸭共育对稻田中杂草密度和物种多样有明显的影响,如魏守辉等(2006)研究表明,在稻田连续4年进行稻鸭共作,田间杂草密度随着共作年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杂草的发生率降低幅度将近90%,年均递减50%以上,2001年以后田间只有少许萤蔺和夹稞稗发生。钟平生等(2005)在广东新会实施有机稻耕作,选用中抗稻飞虱水稻品种,在路边与沟渠旁种植对害虫有驱避作用或对天敌具有引诱作用的作物或杂草,如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绿豆(Phaseolus radiatus)等,采用释放拟澳州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稻田养鸭、施用植物次生物质与生物制剂等方法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研究表明,有机耕作对稻田自然天敌本底具有很好的恢复、保护作用,实施有机耕作一年半后,蜘蛛类群、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性的提高,且各指数值均高于同期非有机栽培稻田。

  鸭子喜食昆虫和水生小动物,根据历年来研究可知,沈培清(2005)研究表明,稻鸭共作田块对稻纵卷叶螟防效为97.1%,对稻飞虱防效为90.9%,对纹枯病控制效果为78.3%,综合除草效果达到99.5%。束兆林等(2004)研究表明,稻鸭共育或稻萍鸭共育对稻飞虱、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如放鸭后30 d,对稻飞虱(前期主要是白背飞虱,后期为褐飞虱)有控制效果(70%左右),随着鸭龄的增大,鸭子对稻飞虱的捕食能力也随之增强,对稻飞虱控制可达80%-94%。放鸭后20 d,栽插株行距大,群体通风透光好,个体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鸭子的不停活动取食,对水稻纹枯病的水平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达86%。

  鸭子在稻株间频繁活动,用嘴不停在稻株上寻找食物,脚在水中划动,水的搅拌溶解空气中的氧,据有关测定,稻鸭共作水稻田中水的含氧量超过常规稻田20%,因此水稻发根力强,分蘖壮,促使水稻植株发育成矮壮的鱼叉株型,根系发达,根量多,增强稻株抗倒伏能力。

  稻田养鸭的品种不宜选择体型较大的肉食型鸭,应选择成鸭后的体重在1.5-2千克,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如吉林地区使用白洋淀鸭,黑龙江地区使用北极寒鸭、麻鸭、土鸭,广西地区使用本地麻鸭,江苏地区使用镇鸭一号,苏鸭等,这些均是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喜食野生植物,同时生产出高产品的鸭肉,繁殖力强的中小型鸭。

  鸭的放养时间以鸭龄7—10天、水稻栽插后10天开始下田,即插秧缓苗后就可以放鸭,但放鸭的时间不要过早,过早鸭对秧苗损害大,也不利于秧苗扎根;过迟杂草长得快,鸭子难以除掉。如北方地区春季寒冷.小鸭对雨水敏感,鸭小抗逆能力差。因此为了保证鸭的成活率千万不能下雨天放。应在6月10日左右,个别稗草出来后.有2~3天好天时,上午10点放鸭。鸭在自然环境下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鸭放到田问后,一般不用人工看护。

  春季北方田间杂草出的晚,长得慢。因此根据头年田问出杂草的情况,一亩放8—12只。草多或放鸭时间晚,田间杂草出的多时多放。否则少放。放鸭时公鸭和母鸭的比例配成l:4,以便增强田间的活动能力。

  雏鸭刚入水稻田后的3周内,每天需补给雏鸭全价饲料2-3次,3周后每天或隔日补一些成鸭配合饲料,也可添喂秕稻、次麦等。以后根据稻田食饵多少决定少喂或不喂。

  为了防御天敌的袭击或鸭子跑失,放鸭的池埂边用50厘米的细眼尼龙网或细铁丝网围起来,每公顷400米左右即可。围网的底部一定要封严,防止鸭跑失或有害天敌的侵入:为了防止强光照射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为鸭修建一个简单的休息、避难场所。

  稻鸭田间管理没有特殊要求,育苗正常进行,插秧密度最少也得30厘米x20厘米以上,密度小影响鸭的活动和稻苗的生长。灌水管理上以浅水为主,但不能采取烤田等极端的断水方法。

  稻蟹、稻鱼养殖模式是新型的稻田养殖多样化发展,稻田养殖既种植水稻又放养经济水产,稻田养殖有着几个优点,增加土壤肥力,水稻的病虫草害较轻,由于不使用农药, 蜘蛛、青蛙等害虫天敌明显多于一般稻田;另外虱、蝉类幼虫、蛾类成虫及水生类昆虫等也基本上被鱼蟹等消灭干净。

  据刘昌权(2005)研究报道,稻鱼共作生态模式对稻田主要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相对于常规水稻种植,水稻叶瘟平均病情指数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水稻纹枯病平均病情减轻18.72%,白背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下降11.16%,褐飞虱百丛虫量平均下降11.16%,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平均下降5.49%,二化螟枯心率平均下降4.05%,中华稻蝗虫口密度平均下降1.52%。穆娟微等(2003)研究报道,稻田养殖草鱼等在不使用除草剂的条件下,可有效地防除稻田稗草、慈姑、眼子菜、水马齿、莎草。利用生态养鱼可以提高水稻单产,统计数据为2.83%。

  一般养食用鱼以鲤鱼为主,培育鱼种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鲢、鳙及鳊鱼、团头鲂等。养食用鱼之所以要以鲤鱼为主,这是因为其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优点,特别是苗种来源广泛,肉质又好,很受群众喜爱。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养杂交鲤、罗非鱼、鲫鱼等。在选择稻田养鱼种类时,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

  放养鲤鱼,一般都放养当年鱼种,82.5px以上即可放养;鲫鱼在75px左右即可放养,一季稻田可在当年养成509左右的食用鱼。田养鱼是一种粗放养殖方式,一般说来,稻田每亩放3.3—165px的鲤鱼种200—300尾,1.0—l10px长的鲤鱼苗500—800尾,气温高、生长期长、养鱼条件好的则可多放,反之,应酌情少放。放鱼时,要特别注意温差,即运鱼器具内的水温与稻田的水温相差不能大于3℃,因此在运输鱼苗或鱼种器具中,先加入一些稻田清水,必要时反复加几次水,使其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把鱼缓慢倒入鱼溜或鱼沟里。

  养鱼稻田要有专人管理,每天检查巡视,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特别是下大雨要防止田水漫埂,冲垮拦鱼设备,造成逃鱼。平时注意维修及清理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晒田前要疏通鱼沟和鱼溜,田埂漏水要及时堵塞。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当水温达到35。C以上时,应及时换水降温或适当加深田水。

  养鱼稻田一定要清田消毒,以清除鱼类的敌害生物(如黄鳝、老鼠等)和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寄生虫类)。清田消毒药物主要有生石灰、茶枯等。

  饵料是鱼类生长的基本保证,最廉价的饵料是草。稻田养鱼前期以萍、草、虫等天然饲料及农家下脚料为主。

  秋季晒田前排水要缓慢放水,捕鱼前先把鱼溜鱼沟疏通,使水流畅通。捕鱼时于夜间排水,天亮时排干,收鱼的季节一般天气较热可在早、晚进行。使鱼自动进入鱼沟鱼溜,使用小网在排水口处收鱼。

  在施用肥料的方法上要适当,先排浅田水,使鱼集中到鱼沟或鱼溜中,然后再施肥,让肥料沉入于田底层,让稻根部田泥吸收肥料后再加水至正常深度,这样对养鱼无影响。

  中华绒鳌蟹分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两个品种,长江蟹生长周期长,个体大,抗寒性不强,投放稻田时间在每年的5月,成熟期在10月以后。辽河蟹抗寒性好,生长周期短,个体稍小,投放时间以 3—4 月为宜,成熟期在9-10月。

  蟹苗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放养。苗种先放入暂养池内进行暂养,搞好养殖管理,待秧苗抛栽或有效分蘖结束后,再将稻田水位加深,让其进入稻田摄食生长。放养蟹种时,需用 20mg/l高锰酸钾洗浴10-15 分钟。

  蟹种培育, 一般放养大眼幼体 0.5~1.0 kg/亩,成蟹养殖,一般放养规格为 100~200/只的蟹种500-1000 只/亩。

  坚持专人值班,早晚各巡田一次,做到四查:一查水质情况:河蟹养殖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 5mg/l以上,PH 7~8,透明度40 cm 左右,氨氮及其他因子适宜。要定期测定水质状况,并采用换水和泼洒生石灰水等措施及时调节。二 查河蟹摄食情况,通常晴天,河蟹摄食活动正常,则反映水质较好,而连续阴雨或水质过浓,河蟹摄食量突然减少,则需及时换水增氧。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稻田养蟹的田块都要设置防逃墙,一般可采用钙塑板、塑料薄膜、水泥板、铝铂板等材料,防逃墙埋人土内 10~20 cm,高出地面 50 cm,用木桩或竹桩支撑固定, 四角成圆弧形。同时,要按照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调控水位和水质的要求,建好进排水系。确保灌得进、 排得出,并在进排水口安装钢丝、 聚乙烯双层密眼网, 以防河蟹逃逸和敌害生物侵入。四查病虫敌害侵袭,高温季节每隔20 天左右用生石灰10kg/亩兑水溶化,随即沟面泼洒, 或用二氧化氯杀菌剂泼洒消毒,用以预防肠炎、黑鳃、水肿等细菌性蟹病。同时,要做好防风等工作,以防大风、大雨冲垮防逃设旖. 造成河蟹逃逸。

  孙雁等(2005)研究表明,对于水稻病害,在广泛种植针对特定病原菌小种的单一抗病基因品种容易在较短时间内被新出现的毒性小种征服,导致品种大面积感病。朱有勇等(2004),在云南进行大面积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的研究表明,合理利用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流行,可以解决传统优质水稻出现的感病、倒伏和低产等突出问题,达到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和有效利用与保护水稻种质资源的目的。

  1、冬垡冻土——冬季气温低,较为寒冷,秋末冬初将田块翻耕,能有效利用气温差异杀灭越冬害虫的蛹或卵;

  3、水稻种子播种前采用泥水或盐水选种,再用1%的石灰水浸种消毒,或采用沼液或醋液浸种消毒。

  4、插秧前灌水促进杂草发芽,再耕耙清除发芽杂草;水稻移栽后30-35天内保持125px水深,有效抑制杂草。

  5、保护天敌,开春泡田时待蜘蛛等天敌移到田梗后再进行翻耕,在田埂、路边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或在收割期有意识地堆放草把等措施,以便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虫、草蛉、青蛙等天敌。

  6、制定适宜的株行距,恰当稀植,水稻移栽后可撒入米糠、菜饼等肥料,即可起到追肥,也可达到发酵除草作用,同时,水稻的肥料应符合有机标准附录A表A.1要求,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

  7、人工除草,移栽稻田的杂草有两次发生高峰,第一次是插秧后7-10天,稗草和莎草科杂草发生,插秧后15-30天阔叶杂草发生。

  8、利用物理生物措施,如:(1)灯光诱杀,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m,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黑蝽等多种害虫。(2)二化螟性信息素,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为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要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750px。集中连片使用,可以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3)生物防治。苏云金杆菌(Bt)来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技术。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Bt防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第二种是井冈·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的技术。(5)第三种是井冈·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技术。(6)植物性驱虫剂,如辣椒素、苦楝子素。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