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7-07 03:36    文字:【】【】【
摘要: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新城娱乐线路测速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

  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方向 新城娱乐线路测速,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统一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继而实现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工商贸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从本质上而言,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根本的是要用现代企业与市场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其核心要义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延伸、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从要素构成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①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逐步开始实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村居民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农民的收入较之前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因农地“碎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农户的组织和利益约束机制一直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业家庭经营的内容、范围和水平等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主要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内结构的调整)而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依然沿用传统的相对粗放的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产业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以至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流通方式都产生了影响,对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越来越形成更多的现实需求。

  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亟需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顺利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要适应经济发展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地区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也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期间着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在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反过来推动了农村地区改革的深入。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我国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上都还不高,其不仅表现在我国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表现在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条尚不够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涉及的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及其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多个方面。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产业化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等来全面打造现代农业高效产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衔接农民与市场的关键环节和纽带。其依托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将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主体、农业中介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农产品市场等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串联起来,继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效运转。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具体现实国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其对于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地区的经济,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意义重大。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推进农业产业化,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同步一体化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产业化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机制,不仅突破了土地、村组(社区)和所有制上的界限,而且大大改变了传统农业仅限定在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同时还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投入机制,进而能够促使资本、劳动、农技、机械化设备等有机地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化、不连片的经营逐步向适度规模下的连片式生产经营转变,有效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率、土地的集约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的素质。不仅如此,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够在不改变农户与村集体之间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为农民直接进入各类农产品市场创造更多的条件。如通过“公司+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有效形式,把分散的农户和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起来,使农户成为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实现农业的组织化决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继而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既为各机构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大规模地应用科技有了现实的可能。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更好地使科技兴农战略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更多的条件。

  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更快增长。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但涨幅仍相对有限,以至于长期以来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这种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都落在了广大农村地区。而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通过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经济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利益。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形成对相关产业聚集的要求,而县城和小城镇由于特定的区位优势,往往成为农业产业的集聚地,继而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城镇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在顺利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为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条件。此外,发展农业产业化,还可以通过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之间建立起利益上的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分享到除种养殖外的诸如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分成。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质量低、销售手段落后,这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继续扩大,我国农业受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深化,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当前以10%左右的速度逐年增长,使得传统农业下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消失。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而此前有学者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近年来,农业市场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本投入等衡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均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意义重大。

  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均表明,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都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对于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基数庞大的当前中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农业产业化来作为重要支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难以真正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诸如城镇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资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城镇化质量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与此同时,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推进农业产业化,能够通过持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满足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新增人口对于农产品数量、种类以及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再者,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不仅能够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的需求水平,也对城镇工业产品形成更高、更加多元化的现实需求,继而为城镇地区现代化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已然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虽然农业产业化的实行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等原因,还是有着些许的不足之处存在的。②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贯穿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因此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未来,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应从五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实践经验表明,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地位的能力,其是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农户而言,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内容,不仅仅意味着企业自身对于初级农产品的需求,而且也是市场需求信息的反映和传递。即便是未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也很难完全避免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滞后和不完善的情况,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一旦作出生产决策和行为,在周期内就无法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与农户的结合与对接,可以有效降低农户因获取市场信息滞后而导致自身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故而在微观上减少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在宏观上避免整体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偏离最优轨道的风险。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因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于一体,故其本身也是构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更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地制宜形成主导产业。产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中,主导产业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产业集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方向。对于农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方向,同时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远性基础,对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此,各地应在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围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系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以建成一批优势互补、基础雄厚、功能健全的生产经营体系。

  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之所以取得持续发展,与一直有一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长期奋斗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分不开,正是这些农业科技人才的多年探索和努力,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无论在任何时期,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人才都是中坚力量,为此在今后,应依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来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完善以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结合以必要的政府补助和扶持,提高这些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发展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的有效路径应体现在: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夯实家庭经营型农业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基础地位;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环节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③从制度和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发展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今后将成为联结农户与市场、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理论上而言,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出现的不匹配或者说非均衡,即以农业科技创新引致的制度需求,与基于传统农业家庭经营模式所形成的制度供给之间的存在的供需缺口,是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得以出现的最为根本原因。正如有学者此前曾指出的那样,“为了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和高度市场化的矛盾,在农业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并不是必然,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④但毋庸置疑的是,产权是交易的前提,清晰的产权结构是降低交易费用以及减少交易风险的根本保障。因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弥补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而带来的交易费用高昂和违约风险频发的缺陷,故而对农业产业化的更加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立体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一个立体化的网络,不仅包括多功能的初级农产品市场,还包括多层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这些市场互相联结与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表明,产业化与市场化有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带来各类农产品市场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其健康运行的前提,则是以农产品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产品零售市场为末端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此外,在信息技术集成化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飞跃式发展,实施农业信息化是必经之路。⑤近年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渗透,这给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继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但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相对于我国二、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而言,当前,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还非常低。今后,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继续普及,应在各级各地加快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为各方参与主体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完善的供需信息和公平的交易规则,以避免因信息化落后于产业化而造成价格扭曲,有效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者分别为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讲师、石河子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①陈岸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析”,江苏财经信息网,,2004年8月8日。

  ②段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智富时代》,2015年S2期。

  ③张滢:“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土地资源网,,2015年8月4日。

  ④刘瑶,王伊欢:“我国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的有效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⑤田润芙,杨旭:“以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第2期。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