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农业十大战略布局这才是未来新城招商主管农业的方向! 新城电脑挂机下载,近几年,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和扶持比重越来越大,全国财政每年三农投入不少于3万亿 。未来,国家相关政策走向、三农发展路线,都与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息息相关。可以说,读懂这十大战略布局,就读懂了未来中国“大农业”,未来农业的方向。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和促进资本向农村农业集中,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促进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土地改革一直是“三农”改革重点!尤其是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的改革。现阶段实行“三权分置”并行,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土地集中经营破除了制度障碍;多措并举,加速资本向农村农业集中,则为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市场导向、规模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效的催化剂。
农业农村部7月2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村一系列重大改革稳步推进,为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优提供了动力。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展顺利,31个省(区、市)全都开展了承包地确权,已完成确权面积13.49亿亩,接近二轮家庭承包地面积。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亟待解决,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逐年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
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并把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镇振兴,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阶段目标任务: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去年以来,各地频出新招,寻找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新时代各地应继续采取多种路径、多种模式,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粮改饲,是农业村业部开展的农业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提出,2016年到2020年,以养定种,根据养殖生产布局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逐步建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到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5000万亩,青贮玉米面积达到2500万亩,饲草面积达到9500万亩。粮改饲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的现实选择,是玉米去产能、去库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技兴草增绿富民,人草畜美美与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志之一粮改饲,于2015年启动,起初在全国30个县试点。粮改饲试点几年来,试点各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畜牧发展的产业模式。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2016年全国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2017年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三五”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为了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的目标,下一步农业农村部会继续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提效。
一是抓重点品种,特别是在果菜茶、园艺产品的重点生产线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行动,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化肥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创新对有机肥进行补助等措施来促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实施和绿色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备受人们的关注。农产品中化肥超标、药品残留超标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2018年1月韩长赋在农产品电商大数据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支持和关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开展电商试点,推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可见,未来几年“互联网+农业”仍旧是三农重大战略布局之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5万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可见互联网在促进农村发展上的意义非凡。
而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更是可以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领域中,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意义重大。
互联网+农业于电商而言,拓展了发展空间。各大电商看重“农产品网上卖”的巨大市场空间,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于农户、消费者而言,增进了互联互动。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与农户沟通,高质量农产品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用户安心又放心,农户省时又省力。
于农企而言,是重大发展机遇。互联网的开放、快速、传播特性,将倒逼着农企更注重质量、品牌、特色。当然,互联网+农业改变的,远不止这几方。
“互联网+”可以利用市场需求和消费信息来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增强一二三产业的互联互通性,同时把“互联网+”的理念、技术引入到农业,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农村经济的升级版。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资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是一次战略行动。
2017年5月,财政部、农业村业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我国将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六个领域的农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在“互联网+一切”的大背景下,对互联网或传统企业巨头而言,“互联网+农业”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农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传统行业和新思维的碰撞。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互联网与农产品逐渐紧密结合起来,从对农业的深度改造开始,到颠覆农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再到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农产品生产领域,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农业盛宴正在上演。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产业融合方式、培养产业融合主体、完善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农业“三产融合”正式进入快车道。
一个小小的番茄,在田间地头不过值几分钱,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后价格就能倍增;而如果是周末假期到田间旅游采摘,甚至将番茄作为盆景观赏,那它的价格就是几十倍上百倍了;如果再进一步,把这小小的番茄、番茄酱注入绿色、有机、品牌农业等优质、特色的“基因”,那一个小小的番茄将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体验中的“黄金一号”,其价格将难以估量……这就是农业“三产融合”为农业增值、增效的真实写照,它昭示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前途。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目前,中央已累计安排120多亿元资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随着共享农庄、智慧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正在构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开局,期待三产融合持续深入推进,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因子,增强“三农”发展的造血功能,让农业成为朝阳产业,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全社会普遍尊崇的职业。
截至2017年9月,全国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有700万人,其中农民工480万人,占比达68.5%。农村“双创”人员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并呈现交叉融合、竞相迸发的态势。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他们相对有经验、有见识、有技术、有门路,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是非常适合创业的主体。农民工返乡创业正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动力。 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有利于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就业新渠道、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石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的问题、土壤板结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问题、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
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农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循环农业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了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出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同时,开辟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搭建独立成熟的单一或多种复合农业模块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既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改善,又跨区域调配资源,形成更广义空间上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2016年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当下正流行的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庄、民宿等。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据不完全调查,早在2006年我国受污染的耕地就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自2006年以来,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了土壤污染的严重性,相关政府部门逐渐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但未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关乎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相较水污染、空气污染,防治难度更大。土壤污染治理专家认为,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中涉及多种行业标准,目前未形成“国标”,应加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标准。
一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是极其复杂的,不同污染物在不同的土质中吸附、转化、扩散、挥发过程等都不一样。” 尽快出台分区、分类、分等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允许地方客观制定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其中,建议优先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区域土壤环境与健康保障的镉质量标准体系;重新修订土壤环境铅、镍质量标准,新建立铊、锑、钒等新型金属污染物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二是土壤修复评估标准。“目前有的农用地修复标准设置过高,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修复情况,亟须纠正。”在工业企业土壤的修复值方面,还没有统一标准。局部辨证施治,要与整体辨证施治相结合。专家认为,国家立法的同时,应加快地方立法进程。这有助于加强国家和地方对进入土壤的污水、废弃物、尾矿渣、肥料、农药和污泥等污染源的控制与使用管理,有助于加强对耕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矿区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土壤环境的有效监管,有助于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中。
战略就是格局!以上十大农业战略在农业竞争力、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资源保护、农民增收上的布局都体现出国家的高瞻远瞩。前景美好,道路曲折,“大农业”的未来还需要我们用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