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成效大全11篇新城招商主管 新城娱乐,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6户,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7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龙头企业5户,益海嘉里突破10亿元,金塔集团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荣获“全国20家农村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称号。全市龙头企业总资产近300亿元,固定资产达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0亿元,占工业的39%,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基本形成了水稻、辣椒、生猪、奶牛、肉禽、葵花6条龙型经济链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5%。2016年,又与世界500强华信集团、国内500强大生集团合作,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白城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已有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际国内20余家企业围绕前端链条有意向进驻,加快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链条,把小作物做成民族品牌的大产业,把白城打造成我国“镰刀弯”地区燕麦产业的领跑者、“东方燕麦之都”。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86.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基地30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万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4%。畜禽饲养总量达5400万头(只)。农业园区发展到77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520个。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市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28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9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7个,6家企业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2016年9月份,白城金谷米业加工的弱碱大米被列为杭州G20峰会特供食品。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武威市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农业循环生产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1.1 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2014年武威市农用地膜年使用总量15 245.8t,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总量10 669t,地膜回收率69.97%,农用棚膜年使用总量达7 716t,废旧棚膜回收利用量7 559.2t,废旧棚膜回收率97.96%。近年来大力扶持废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积极争取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回收加工企业的监管,完善企业包片回收制度,积极推广废膜捡拾新技术与装备,基本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辅助、政府支持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现已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45个,建立回收网点156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9.4%,形成了“加工有龙头,回收有网络,销售有渠道”的良性生产模式,农业“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2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2014年武威市瓜菜生产面积4.41万hm2,尾菜数量约为45.73万t。多数尾菜未经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被随意倾倒和堆积于农村田间地头、沟渠内、道路旁,腐烂变质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以及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来尾菜处理率达到30%。
1.3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近年来分别在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古浪县西靖乡感恩新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2个,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20个。通过项目建设,修建文化广场,配备各类文体健身器材,修建垃圾收集池、化粪池。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3 244户、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25处、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2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达到262处,开展“三沼”综合示范推广122hm2。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公共环境清洁,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果蔬、酿造原料、畜牧业、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带动农业、工农业耦合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2个、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大力实施了威龙公司0.67万hm2、莫高0.4万hm2、紫轩酒业0.33万hm2葡萄基地建设等项目。
2.1 循环农业的观念尚未树立 目前武威市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广大干部、群众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利益。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依然较低,不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2 循环农业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务、供销、商务、工商、质监、建设等多个部门,涵盖农林牧业及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和市场监管,以及农村生活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市循环农业发展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线 循环农业投入不足 各级财政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因资金缺乏而举步维艰。
2.4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较高的科技支撑,但目前武威市循环农业仍处于较低层次水平,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科技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因此科技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支撑能力亟待增强。
3.1 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废弃原料、葡萄渣(籽、皮)、酒糟、发酵沉积物、酒石酸等酒类酿造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形成酿造酒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果蔬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黄羊河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行果蔬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贮藏等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冷藏保鲜贮运销售设施,加快发展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休闲果蔬制品等加工产品。加大果蔬皮渣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果蔬加工废弃物、食品废弃物(果皮、果核等)等含有蛋白质和糖分的废弃物制造高效饲料;依托武威天祥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食品精深加工,开发排酸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熟肉精制品。积极开展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等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建立以肉制品和乳制品为主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甘肃达利等薯业企业,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及深加工产品和淀粉、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大薯渣、薯皮、薯水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积极构建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积极推动制种企业与基地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推广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提高生产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玉米芯提取糠醛、木糖醇,糠醛渣生产复合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依托泰康制药等医药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中药制剂、饮片加工。加强生产过程产生的药渣综合利用,利用药渣发展有机养殖,生产加工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等。
3.2 完善农膜回收利用制度 依托废旧农膜加工企业,解决农民与回收网点“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地膜回收包片制度。探索“以旧换新”机制,包括“以旧换新”实施主体、兑换点设立、兑换方式及比例、具体操作流程及运行机制、废旧地膜处理途径及回收企业参与方式。开展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研究,为应用推广提供依据。加强与当地质监、工商、供销等部门的协作,切实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严控外省超薄膜进入本地市场,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达到80%以上。
3.3 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源头污染。大力推广干湿粪、铺垫式清粪工艺、有机肥生产、沼气化处理、食用菌培养等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力争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1%以上。
3.4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尾菜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开始,初期主要以专业协会的形式出现,主要对合作社成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后,极大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我县工商部门注册并在农业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7个,其中:种植业66个,占全部合作社37%,畜牧业84个,占全部合作社47%,三农服务22个,占12%%,林业2个,渔业3个。合作社出资总额20070万元,入社社员11338户,带动农户28565户,规模基地面积92562亩,统一组织购买生产资料11.13万吨,年交易总额90952万元,社员总收入36957万元。县级示范社31个,市级重点合作社7个。生产经营涉及蔬菜、生猪、奶牛、家禽、蚕业、林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养蜂、渔业、三农服务等各个领域。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整合了分散农户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群体优势,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采购与出售商品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市场谈判地位,降低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明集镇罗圈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统一制定技术标准,统一流转土地720亩,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等农资178吨,统一购买农约1750斤,统一提供连保贷款服务107万元,年统一销售蔬菜5000余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农民增收180余万元,社员蔬菜种植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比没入社前提高400余元。
通过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普及了生产和经营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配合县委县府提出“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行民主和自主管理,激发了农民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意识;通过推行节约型社会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沼气专业合作社,不仅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效促进了村容整洁。九户镇北郭村沼气专业合作社,已建沼气池100余个,带动周围8个村庄,一年可节约24万元,形成了养殖-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果菜)-养殖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了农村新能源事业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上连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下接农户(生产基地)的桥梁和纽带,是带领农户闯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企业降低了与众多分散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农户得到了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低价购进生产资料、农产品出售有保障、出售价格高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合作社成了政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有效载体,解决了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直接与千家万户小生产者有效衔接出现的各种困难。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全面参与到我县优质小麦提升工程、蔬菜品种改良工程、畜牧业振兴工程等各项农业事业发展之中,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如九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购买农机具、统一农机补贴、统一跨区作业、统一结算,2010年调集114台(套)收割机跨区作业,作业面积达3.3万亩,总收入350万元,从而带动了全镇乃至全县农机事业的发展,使我县的农机规模跨区作业能力不断增强。长山后崖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规范的章程、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种植户提、供、销一条龙服务,现发展社员152人,种植面积600亩,品种30多个,带动周边10个村600余亩种植。在试验阶段的盆栽韭菜产销模式已成功打入淄博市的大型超市,现供不应求,非常具有发展空间。
一是通过会议、专题讲座、宣传材料等形式, 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在注册、项目、资金、税收、登记办证等方面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通过示范社建设,形成 “建一个典型,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四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大家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增强合作社发展潜力。五是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六是组建合作社联合会,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提高政策信息服务水平,增强合作社之间凝聚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固原市通过近五年的发展,设施农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较好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形成了原州区反季节瓜菜、西吉县西芹、隆德县早熟马铃薯、花卉、彭阳县辣椒等规模化设施生产基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设施农业建设面积27.8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15个,5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35个。设施农业总产量达到56.7万吨,总产值12亿元,净产值6.6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10元。产品主要销往银川、兰州、平凉、西安、宝鸡、四川等蔬菜市场。
突出规模布局、资金投入、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坚持以水源定布局、以水量定规模、以设施类型定配套标准,加大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整合项目资金。
首先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组织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设施农业示范户外出观摩学习,加大了农业科技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之成为指导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其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分层培训、梯次提高”的方式,制作发放“明白卡”、“口袋书”等通俗易懂的技术宣传资料,进村办班授课、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培训了一批园区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再次是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区和示范点,通过农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辐射带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不会干的问题,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行家里手。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落实自筹资金,实行财政贴息和干部职工担保贷款,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进资金等方法多元化投入集中发展设施农业。
组织各种层次的设施农产品促销会,加强产品信息和推介工作,利用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农民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认真开展设施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调查摸底和分析预测,全面掌握设施农产品的品种、面积、种植时间、上市时间、上市量、区域分布、质量、价格、需求量、运输能力、销售意向等市场要素。
一是设施结构不断完善。设施农业由最初以灌区为主向山川并重发展,设施类型由以日光温室为主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集雨补灌、覆膜保墒并重转变;生产品种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设施建设质量逐年提高,保温性能、抗逆性能增强;日光温室、拱棚及露地生产相互衔接,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二是品种和茬口日趋合理。在茬口安排上,采取“冬覆盖,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等多种形式,排开茬口,避开高峰时期,错季上市;在作物布局上,主要以辣椒、西芹、番茄、早熟马铃薯等蔬菜为主。日光温室生产以秋冬茬、早春茬为主,以春提前、越夏延秋为辅,移动拱棚以春提前生产为主、秋延后为辅。
三是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设施标准化建造、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嫁接换根、二氧化碳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阴阳棚、热风炉等新技术推广应用达到70%,无公害、绿色等标准化生产得到普及,有首席专家负责的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已经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区、市、县、乡四级设施农业服务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农民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四是区域特色、布局已经形成。各县(区)依据市场需求,结合产业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施产品生产布局。如西吉县以西芹为主,隆德以早熟马铃薯、花卉为主,彭阳县以辣椒、食用菌为主,原州区设施蔬菜生产逐步向设施园艺拓展,形成了一县(区)一至两个主导产品、特色鲜明、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是市场销售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建成蔬菜瓜果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3个,培育蔬菜流通企业、合作组织136个,发展蔬菜经纪人队伍1000多人,设施农产品除主要供应当地外,销往平凉、兰州、西安、银川等蔬菜批发市场。
六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高。设施装备技术不断改进,设施功能由过去以防寒保温为主拓展为遮阳降温、阻隔防虫、避雨控湿防病等有效阻隔害虫进入,抑制病害发生,提高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建设标准低,质量提高难。今年,我市大面积推广质量标准较高的宁夏标准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和水泥拱架结构塑料大棚,但由于自治区补贴标准日光温室3000元/亩、塑料大棚1000元/亩,分别不到实际投资的1/10和1/6(水泥拱架结构),农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水资源紧缺,规模难扩大。部分设施农业区域可灌溉水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旱季,水库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许多水源断流,制约着设施农业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种植水平低下。设施农业生产者新技术接受能力差,设施农业种植技术掌握水平低,现有的科技服务体系滞后,新技术推广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培训任务艰巨。
固原市今后将按照“巩固面积、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完善功能,科技支撑、创新服务,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一优三高”农业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设施陈旧、损废的旧棚、日光温室改造力度,增加日光温室的比例,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设施农业质量和档次,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率。结合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集中打造“六盘山”品牌工作,在各县(区)业已形成的区域特色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入企业、合作组织参与建设,适度规模流转土地,进一步巩固“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调整优化设施农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种植模式,继续促进设施农业扩量提质增效。计划到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万亩,移动拱棚21万亩)。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建议自治区加大对固原市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日光温室补贴由原来的3000元/亩提高到8000元/亩,拱棚补贴由原来的1000元/亩提高到5000元/亩。
2)扶持市场及冷链建设。随着我市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销售渠道单一,冷藏、储运设备落后,制约了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事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事。但是,固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由于检测设备简陋,检测人员水平低,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隐患,建设固原市农产品包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自治区支持建设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它的特征是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落后的手工工具和人畜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农机化的发展也要立足“大农业”,在大农业的背景下来配置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使用效益;要运用“大农业”的理论指导衢州市的农机化工作。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物产十分丰富,是浙江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近年来,衢州农机随着大农业的发展,得到了较快发展[1],到2009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156万kw,带动力的各类农机具30.77万台(套)。衢州农机化工作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要求,正着力推进农机化的发展,提升衢州市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1.1农机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指标列入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而农业机械化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农业。任何先进的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等,要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都必须借助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如要解决土壤耕层浅、小麦播量过大、秸秆利用率低、化肥肥效差等问题,主要是靠深耕犁、精量播种机、秸秆还田机、化肥深施机等机具的大量推广应用来实现;另外,在育种、科学种植等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也都离不开机械化。如水稻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抛秧技术使粮食均衡增产的事实,都充分显示了机械化的威力;在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荒山荒地以及沿海滩涂的开发治理上更离不开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发展外向型农业及创汇农业也对农机化提出了直接而切实的要求。因此,大力推进农机化对农业丰产丰收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机械化作业可以省工、节水、省肥、省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工效和抢农时,有效地提高水、肥、地、种和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喷灌、滴灌和渗灌比大水漫灌节水30%~50%;农机化作业可以大大缩短收、种期;机械化免耕播种既保护了土壤,又省工省时;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比传统的播种方法省种50%~60%,增产10%以上;化肥机械深施可以使肥效提高30%~50%。由此可见,农机化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民致富离不开农机化。近几年,农民购买联合收获机进行有偿服务,购买农用拖拉机搞运输。农民投资农机大多得到了回报。另外,农机的广泛推广应用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可以解放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有机会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既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可能,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三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三个解放”(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传统的农业中解放出来、把农村从专事于农业中解放出来),达到“三个促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促进了农业继续稳定、促进了农村长久发展)。
一是农机装备总量和结构全面协调发展。近几年来,衢州市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至2009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156万kw,农机总值达到15.1亿元。大中型农业机械稳步发展,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开始应用,设施农业、林果生产、茶叶加工等所需新型农机装备得到应用,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农机作业面向大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机服务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2009年衢州市机耕面积9.73万hm2,机收面积5.93万hm2,植保机械作业面积6.63万hm2。主要作业环节农机化程度达到:机耕84.01%,机收48.04%(主要产粮区56%),水稻机械栽插0.7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1.61%,动力植保32.52%,机电灌溉49.03%,农业运输92.06%,茶叶加工91.54%。农机服务领域面向大农业。除水稻机械化作业外,农业机械在衢州市的特色农业产业中的蔬菜瓜果、茶叶、水产、食用菌中都有应用。此外,农业机械在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农业运输、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三是农机化发展突出衢州农业产业特色,更加注重为特色农业产业服务。衢州市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禽生产基地,是全国产柑大市。全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的有17个。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衢州市实施的“345特色农业产业工程”提出了建设形成食用菌、蔬菜瓜果、蜂产品、茶叶、水产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衢州市农机化围绕衢州农业产业特色,推广应用了水果分级机械、动力植保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等特色农业机械。至2009年底,衢州市有水果分级机械747台套,植保机械56 875台,茶叶加工机械6 874台套,设施农业有棚类25万多个,近4 000 hm2,畜禽饲养设备7 230套,水产养殖增氧设备1 032套,各类田园管理机械3 520台套,微滴灌设备3 666台套。农机化起到了为特色农业产业服务的作用,促进了衢州市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是农机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到单一环节的机械化,再到生产全程机械化,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使一部分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机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解放”了农民,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可能。二是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农民个人或农机合作社经营农机服务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采用农业机械,减少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此外,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转移了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有机会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取得非农收入。三是农机化的安全生产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农机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强农机的安全生产,这也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新农机工作提出的要求。四是农机化培训结合阳光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利用农机培训基地,开展农机化培训,提高农机手的素质;旨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阳光工程,提高了农民的从业技能。这些工作,都是打造新型农民的需要。
一是随着农机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落实,政府和社会加大了农机化发展资金的投入,增强了农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2009年,衢州市对农机化财政投入2 597万元,社会和农民个人投入6 722万元。二是农机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化为大农业服务,这一思想拓展了农机技术创新的领域和空间。以水稻生产为例,从单一环节的机械化逐步发展到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机具的研制上有了技术创新。茶叶加工机械、果树植保机械、运输型拖拉机因在技术上的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推动了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机化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化肥深施技术、工厂化育秧技术、茶叶机械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一系列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历史,充分说明农机化的发展活力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机部门要树立科学的产业观和农业观,制订农机化的发展规划;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在事业发展中谋求农机化的地位;树立“进取创新”的观念,提高农机管理创新能力。总之,要在观念、方法、制度、功能、体制机制创新上,围绕“大农业”谋发展,跳出农机抓农机;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高度出发,从农民群众最关切最需要的方面入手,找准与农机化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和重心,大力推进农机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和市场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更需法律法规的促进和保障。一是贯彻实施农机化的根本《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部法律围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研开发、质量保证、使用推广、社会化服务和扶持措施等环节作了规定,突出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立法目的。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机化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农机部门要广泛宣传,认真贯彻实施;要加快制订和出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条例或具体办法,要及时修定完善各种地方性农机法规、条例。二是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对上道路拖拉机的监督管理。要建立落实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做到执法程序更严谨,方法更科学,行为更规范,提高执法素质和执法效率;要依法治机,完善农机监理机制;要执法为民,切实保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要在依法管理中,树立农机部门的新形象。三是研究并建立和完善其他农机法规,为农机化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机化既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又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切实做好政策、资金、领导的争取工作对农机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3]。一是深入研究、制定、争取和落实政策。机械化发展需要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支撑,农机管理部门要把研究政策、开发创新政策、加强落实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当前要尽快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农机购置补贴、燃油补贴等资金支持政策。用好财政专项资金,争取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引进社会资金,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农机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信贷、民间资本、外资等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服务公司等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形成农机服务新的市场主体和运行机制。三是善于争取领导重视,把农机工作纳入国家和政府工作主渠道。只有领导重视,当前农机主管部门最紧迫的理顺职能、健全体系、落实政策、项目资金等棘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生产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农机部门要正确定位,找到适合不同地区农机发展的路子和模式。一是研究建立以“大农业”为知识框架的农机化管理制度。二是转变管理方式。以高效率、高效益和农民满意作为检验农机管理成效的依据。三是改善管理手段。农机部门要重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使信息网络建成覆盖城乡,连通管理、生产、销售和农户各个环节的实时高效的广域网络;加强科技装备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管理科学化,增强管理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政策、信息、科技服务、技术指导能力。四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生产、销售、使用三者之间的协调管理,实施对农机行业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大农业”理论为指导思想,重新规划农机化发展的区域格局。二是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结构调整,通过农机服务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优化结构。跨区作业、合作制、股份制、租赁制是农机化发展的新创举,是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要落实优惠政策,切实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服务产业化组织,着力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升档次,提高水平,进行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作业服务,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通过合同、协议等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建立长期服务合作关系,由单一服务转向综合服务,由零散无序、短时的服务转向有计划稳定的服务[4]。三是抓好农机农艺的结合和技术创新。农机管理部门要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大农业的思想,既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又努力掌握农业生物生长及生态规律,在工作中做到农机与农艺、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解决好两者之间的技术经济问题,提高农机的实用性、适应性,增加经济效益,加快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发现。高度重视农机技术的创新发展。四是加快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的推广。重点研发推广高效、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和产前、产后系列化配套机具;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路子,产、学、研、推相结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一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科技。逐步构建以农机科研推广为基础、人才为保障、产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二是大力开发农机人才资源。通过制定实施专门的农机化人才促进政策,实行保护、培养、引进并重的人才策略,建立新型的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5],吸引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向农机行业流动,全面促进农机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专业技能;通过专训、集训等再学习手段,大力提高农机手的素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农机化中的作用。
[1] 杨贤荣.衢州市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效益农业发展[j].中国农机化,2004(3):48-51.
[2] 朱光亮.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农业,2009(7):47-48.
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增强农业供给能力。据统计,2009年,河南省通过实施保夏粮和秋粮丰收行动计划,建设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和防汛除涝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9万亩,新增排涝面积2400万亩,累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面积28万平方公里,实行“百厅包百县”,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加强科学管理,落实减灾措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千亿斤。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育种创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体系。2009年,河南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800多亿元,形成了粮食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油脂和休闲食品等6大农产品(15.00,0.37,2.53%)加工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以统筹工农业发展为重点,提升对农业的反哺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河南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探索“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有效方式,在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工农业两大产业的双跃升,走出了不以削弱农业基础地位为代价的现代化路子,基本形成了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升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
以深化改革创新为保障,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省、市、县3级中小企业担保服务机构,担保体系得到明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到10970家,覆盖了农、林、牧、渔、农机等各个领域。在信阳市、新乡市设立了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进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尽管目前河南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看到,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比较粗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任务艰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知名品牌少,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从总体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窄、层次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约农业、集约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五是粮食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小。因此,进一步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非常紧迫。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寻求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更加重视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更加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更加重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种植业内部,积极发展花卉园艺业和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在大农业内部,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类畜牧养殖,加快推动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势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在农村经济内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物流等服务业。要按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更加重视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因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农业生产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种植业、畜牧业、园艺及食用菌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努力推进良种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突出解决好秸秆还田、玉米收割、水稻育插秧等技术问题;强化抗灾防灾、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和保鲜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整合农业行政、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力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绿溪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坐落于合肥市肥西县花岗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经营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蔬菜、花卉苗木工厂化种苗;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和新品种研发、展示及科普教育等。致力于发展成为安徽省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实验区,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示范园位于肥西县花岗镇七十埠村,紧邻206国道旁,北距合肥市区25公里,肥西县城10公里,南距舒城县城10公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交通便利,通信畅通快捷,区域优势明显。花岗镇是安徽省生态镇之一,七十埠村是肥西县规划的肥西县花岗现代农业示范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经验,适合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绿溪洲生态农业示范园,是目前合肥市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最大的无土有机栽培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唯一的全省瓜菜新品种展示园。共有301个新品种,(其中:茄子类新品种99个,辣椒类新品种61个,番茄类新品种40个,西、甜瓜类新品种101个)。采用了膜下滴灌、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和防虫网保护,黄板、蓝板、性诱剂诱虫杀虫,病虫害综合防控管理措施,大棚甜瓜、小果型西瓜“吊蔓”技术,大棚中大果型西瓜“半吊蔓(吊蔓不吊瓜)”技术和大棚“物联网信息”管理等技术。瓜果蔬菜,是市场上难得一见的、特种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其营养价值大大高于市场上的普通蔬菜。
示范区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着力加快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构建良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先导区。通过示范区的创建,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借鉴经验。示范区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37亿元,增加值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1元。示范区有市级以上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1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2家,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7个,家庭农场11家。
一是实现科技示范功能。通过引进国内外现代农业生产理念、高效模式和品质改良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示范区科技应用水平。在示范区开展主导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在示范区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发新产品。二是实现精品生产功能。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并适合肥西当地的品种,进行高效规范化生产。示范区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活动,提高了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三是实现辐射带动功能。在核心区示范和引导作用下,示范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效益,突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2000亩、高档苗木花卉种植30000亩、高效水产养殖5000亩。示范区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13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01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396元,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绿溪洲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已初见成效,形成了集种苗繁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生产,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技术培训与服务和观光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但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提升难。产业发展事关示范园区建设成败。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突出区域优势,坚持少而精,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园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程度还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形不成整体优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增值链条短,直接制约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土地流转难。大面积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必要前提。尽管园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逐年扩大,但农业经营散、乱、小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群众对示范园区建成后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效益缺少了解,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三是园区经营业主引进难。特别是缺乏一批营理念先进、实力雄厚的经营业主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开发。园区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园区功能仍停留在单一的生产型层面,园区的规模和档次提升缓慢。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但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到位,园区存在基础设施标准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五是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在运行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园区的生产技术人员大多是高薪聘请的外来人员,技术成本较高,急需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园区建设需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点上求突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应当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从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示范园区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巩固发展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强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二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标准+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支持发展一批营销型、科技型、服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式,把周边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三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开辟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加工、包装、贮运,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逐步把示范区建设成为能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四是立足示范区综合资源禀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将休闲观光渗透到示范区内的花卉、蔬菜、林果、苗木、农作物、水产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农业主管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单凭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也是杯水车薪,必须坚持将市场化开发机制引入到示范区建设中来。要积极拓展示范区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用建设经济开发区的理念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成立示范区开发投资公司;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旗舰型、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要始终坚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当地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正确处理好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二是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分类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三是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中介联动,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四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南京市江宁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进优质项目、强化考核等措施,积极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和淳化、湖熟、谷里等街道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成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和主引擎。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集聚产业高端生产要素是南京市江宁区发展农业示范园区一直秉承的理念。各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示范园的规模、档次。该区横溪台湾农民创业园今年建成了3000 m2玻璃温室蝴蝶兰组培中心和4 万m2连栋大棚的宠物交易市场,3000 m2连栋大棚的铁皮石斛生产培育中心也正在建设中,通过对园区核心区进行有机整合,引进现代农业新品种,正全力打造有形象、有成果、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该区汤山翠谷围绕生物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和市“321”项目加紧建设,已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产品、农业新工艺、农业创业人才风采、农业培训培育工程等五大展示中心,并成功引进发芽糙米健康食品生产线,加快科技研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让现代农业改变百姓生活。该区谷里农业园区按省级蔬菜标准园标准打造了500 亩核心蔬菜生产区,不但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且检测中心、农资供应点及冷链生产设施齐全,丰富了市民“菜篮子”。在该区湖熟街道农业园,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种植库项目、友邦花卉项目、特色草莓项目等十大项目正加快推进,加速了园区生产项目多元化发展。该区淳化街道农业园核心区已建成设施大棚1000多亩、连栋大棚100多亩、景观林地1000 亩、葡萄园100 亩、凯进园林上元原村生态林1200 亩,还建成国家级卫岗奶牛牧场500 亩,农家乐20 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该区内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其中,该区横溪安民村已成功建设一个连片300 亩的标准蔬菜生产基地;该区江宁街道庙庄社区建设了3 座玻璃温室,西宁建成5000 m2的连栋大棚;该区禄口街道茅亭社区也将在机场周边建设200 亩蔬菜大棚。据了解,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设施农业面积新增13060 亩,高效农业新增19200 亩。(注:1 亩≈667 m2)
有机物如秸秆(经粉碎)、人畜粪便、工业有机废水等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分解发酵而产生的可燃性混合气体称之为沼气,其发酵残留物中的液体为沼液,其余沉淀下来的物质为沼渣。沼液和沼渣是优质肥料,用好沼液沼渣,对促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沼液的主要用途。沼液中含有各种水解酶、腐殖酸、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其中,赤霉素可使种子提早发芽,核酸、单糖能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游离氨基酸能增强作物抗冻能力,抗生素则能防治作物病虫害。此外,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添加到饲料中,还能促进畜禽增产。沼液除能给农作物、果树等作有机肥料,使其增产、提质、增效外,还能用于浸种、叶面喷肥、保花保果剂、无土栽培母液、配方滴灌、养家畜家禽及养花卉、蘑菇等。
(2)沼渣的主要用途。沼渣是沼气发酵后剩余的半固体物质,用途十分广泛。一是沼渣含有的有机质、腐植酸,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二是沼渣富含氮、磷、钾等元素,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三是沼渣含有较多的沼液,固体物含量在20%左右,主要是部分未分解的原料和新生的微生物菌体,施入农田,会继续发酵,释放肥分。因此,沼渣在综合利用过程中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沼渣主要用于粮、棉、油、菜、瓜、薯、橘、梨、葡萄、桃、李、花卉等,育苗、育秧、苗木生产的基肥,还可用于生产食用菌、养鱼等。
汉中市“三沼”综合利用起步于 “九五”期间,开展了多项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试验和示范,目前精选出8项综合利用技术:即粮油作物配施沼肥技术、沼液浸种技术、沼肥蔬菜栽培技术、沼肥茶叶种植技术、沼气加温养蚕技术、沼液养鱼技术、沼气生态果园配套技术、沼液叶面喷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筛选出三种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农业模式:一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温室模式,主要组成要件包括沼气池、日光温室、畜禽舍和厕所。这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较典型的有北方“四位一体”和中部“生态温室”模式。在全市主要应用于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中。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户用沼气池近13万口,结合“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建设,实现了农户生活污水、庭院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为农户家庭生活提供清洁能源,为庭院种植提供优质肥料。实现了小而精的“三沼”利用模式;二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菜园(果园)模式,主要组成要件包括小型沼气工程、畜禽舍和设施蔬菜基地(果园)。这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较典型的有北方“中部地区生态果园”模式和南方“猪-沼-菜(果)”模式,西北“五配套”模式等。在全市主要应用于畜禽养殖场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中。2011年以来,全市共新建200 m3以下小型沼气工程若干处,工程建设在小型养殖场内,沼气工程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圈舍增温消毒和场内生活用气,沼液沼渣通过抽渣车转运至场区周边蔬菜基地或茶园果园等种植区,在种植区建设沼肥储存池并铺设灌溉管网,将转运来的沼肥进行储存,根据作物用肥时间再合理施用。该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养殖场粪污处理难题,又为农业种植提供了大量高效优质有机肥,受到了养殖户种植户的欢迎;三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农场模式,这种模式是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组成要件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处理畜禽粪污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全市主要应用于农业园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中。截至2016年全市已建成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年产大量沼气、沼液和沼渣。规模化养殖场粪污产生量巨大,一部分通过沼气工程发酵,产生沼液沼渣。沼液通过沼肥配送车转运至田间地头或通过铺设管网稀释后直接利用,沼渣经过固液分离后,液体作为沼液施用,固体与另一部分养殖粪污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进入有机肥生产环节。沼渣和畜禽粪便经过好氧堆肥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可作为商品肥出售,也可用于园区种植业使用。该模式实现了种植养殖内部循环,减少了污染物输出,同时也为企业增加了收入。
汉中市、县能源办(站)先后在汉台区、洋县、勉县、略阳、宁强等地试验示范了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效果明显。
洋县马畅镇大坝沟村进行柑桔施用沼液沼渣对比试验。挑选两块各0.5亩且果树长势相近的地块:普通地块按照常规管理模式种植,施用化肥3次,喷洒农药3次。试验地块施2次沼肥,2月上旬施春肥,以沼渣为主,含部分沼液,沃晔柿20~30 kg;7月中旬施壮果肥,单株施沼液量30~50 kg;挂果期,用沼液给叶面喷肥两次。结果表明:试验地块果树减少施化肥2次、减少农药使用2次,节约成本200元,比普通地块多产柑桔75 kg,产量高出30%,增加收入90元;通过质量状况测定,普通地块柑桔含糖量9.72%(测6次平均值),施用沼肥柑桔含糖量11.5%(测6次平均值),含糖量高出普通地块1.78%,品质大幅提高。
城固县原公镇郑家坡村建立了猪―沼―果(柑桔)生态农业示范园,总投资74600元,柑桔“三沼”综合利用示范面积106.5亩,涉及示范户55户,亩增效益760元,106.5亩节本增效达80940元。
略阳县两流水村开展沼液沼渣种植西瓜示范,三年平均亩产2500 kg,比传统种植(农家肥、化肥)亩增产410 kg,按1元/kg计算,亩增产值410元,三年总增产值7.59万元,用沼液、沼渣种植的西瓜口感好、品质优、产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勉县定军山镇在设施蔬菜基地内,建有3个200 m3的沼液储肥池,用沼液沼渣种植蔬菜。蔬菜生长期用沼渣沼液施底肥一次、追肥三次,并用沼液进行叶面喷肥,种植的蔬菜茎秆粗壮、叶色浓绿、长势好、无病虫,特别是黄瓜、西红柿口感好、鲜嫩无污染,比使用化肥N植的蔬菜品质好、产量高、色泽形状好,亩均增产可达20%以上。
宁强县千山茶叶公司玉皇观茶叶生产基地实施茶叶沼液灌根试验,试验分5个小区,每个小区0.2亩,每小区分别根灌沼液25 kg、50 kg、100 kg、150 kg,对照组不用沼液。在树冠滴水线寸浅沟浇施,对新生叶梢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考察叶梢的长度、叶片数、主茎的粗度和株高。结果见表1。
试验表明:沼液根灌茶园,茶树叶梢的长度、叶片数、主茎的粗度和株高明显增加,增幅分别在0.5~5.2 cm、0.9~4.8片、0.05~0.22 cm和10~37 cm,叶色更绿,产量相应也增加,以每亩根灌750 kg稀释沼液效果最好。
一忌出池后立即使用,沼肥出池后应堆沤5~7 d再施用。二忌不兑水直接施用,要先兑水稀释,一般按1∶1兑水稀释。三忌施于土表,沼肥施与旱地作物宜采用穴施、沟施,然后盖土;施于水田应在耕整前均匀施于田面,然后用梨翻入底层。四忌过量施用,施用沼肥的量不能太大。五忌与草木灰、石灰等碱性肥料混施,混合施用会造成氮素损失从而降低肥效。六忌用酸化池、不产气池的沼液施肥浸种。七忌沼液浸种后不用清水洗净种子就播种。八忌在炎热中午或下雨前进行沼液叶面喷施。
[1]阿不力米提・吾斯曼,任娅琴.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J].农村科技,2010(5):25.
[2]郎进宝.沼液沼渣促进蔬菜增收综合利用技术[J].农业知识:瓜果菜,2008(14):37.
[3]李建利,齐爱芹.沼渣沼液在西红柿上的综合利用[J].北京农业,2014(9):641.
[4]唐航鹰.沼液在蔬菜栽培上的应用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