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手机app下载,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稳步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各地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在区位、资源、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是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样做便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从事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镇人口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留下的农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因此,在当前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能够发挥集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作用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特别是事关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建设规划、产业格局以及功能设置等问题上,如果各级政府部门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布局,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动,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领导、管理及规划职能。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当中,要想科学合理地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各地区首先必须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实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因为高质量的规划能够在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简单实用的原则,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学地安排布局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同时,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产业园区等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通过规划的合理衔接,最大程度地节约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成本并使它们尽早发挥功效作用。
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在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用地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土地利用与规划之间的政策调整关系。一是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补偿标准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而且价值评估过程必须透明。二是尊重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征用农民的土地,一定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协商。涉及到群体利益的,需要征求群体意见,需要大众参与。三是研究制定类似于傾家土地利用与分区规划法》的法律或条例,解决上述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与此同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农村基本农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协调好农村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协调好的规划,不仅要使农村的基本农田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而且还要使它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田园风光隔离带,努力把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民不丧失土地财产、农村不丧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传统特色的小城镇。
在如何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规划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完成好规划编制的充要条件,而把突出节约资源的建设理念贯穿在规划编制的思想当中,则应成为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小城镇规划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模式。因此,所编制的规划无论是在科学性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县、镇由于规划水平低,规划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实施手段,所导致的各级规划不衔接,规划没有权威性以及村庄布局太散等问题就非常突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把做好农村小城镇编制规划的认识,真正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框架里才能实现。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成长要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安排布局小城镇经济的产业规划格局时,应从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点出发,大力培育以内生性(endogenous)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具有小城镇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具体而言,我国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时候,应将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以具有生产优势、市场优势和地域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有竞争力、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业产业的转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镇经济的生产方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链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增强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根据己经积聚起来的农村人口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农村小城镇特色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各种具有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专项,提高农村小城镇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在推动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经济方面狠下功夫。农村小城镇经济中的产业格局布局,除了把发展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外,各级政府还应在发展诸如农村观光旅游业上引导农民积极作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布局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产业格局时,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够引领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小城镇自身的比较优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努力构建有利于城乡互动的产业格局,不断繁荣和壮大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及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状况,因此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规划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各地在编制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功能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槁一个模式。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功能设置上应着力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应立足于不断提高己有基础设施的功能水平,为农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而对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来说,优先解决路、电、水、气及农村教育问题,是其小城镇建设功能设置中的重点。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需要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而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帮助农民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要重点对小城镇的功能设置进行认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实际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于能够给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编制农村小城镇规划中的功能设置和建设配套问题时,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农村小城镇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努力构筑能够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它现代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小城镇辐射、延伸。与此同时,农村小城镇自身的功能建设应从农民最关心的诸如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体方面入手,把加强农村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的防洪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同加强农村小城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结合起来,让生活在小城镇中的农村人口能够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功能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使农村小城镇的各项功能建设,真正发展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应该注意到:
首先,科学且高水平地编制好规划是建设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在小城镇规划中,一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把小城镇的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二要维护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特别是在落实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应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设规划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状况,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者一定要用创新意识,认真履行其编制责任。
其次,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要有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二要根据己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积极培养能够立足农村小城镇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种产业驱动下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但要拥有必要的经济支撑,而且还要拥有自己的人才支撑。
再次,农村小城镇的功能设置应主要面向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小城镇的道路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经验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实际需要的宽大马路和复杂的照明设施,如果功能设置不切实际,不但会降低政府投入的实效,而且还会增加农民对多余设施的维护费用。因此,在建设配套小城镇公共设施的时候,一要遵循实用原则,力求节俭;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指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其实现的主体都离不开农民本身。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承担起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求和城镇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够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持续发展。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的桥梁,是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纽带。因此,做好农村小城镇的各项规划工作,是目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加之各地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所以,各级政府在推动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成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河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片广裹的冀中平原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民间艺术,以下以颇具代表性的几种河北民间艺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找出其应得以传承的价值所在,具体如下:
河北省的传统民间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小乏精华,近年来颇受各界的关注,颇具代表性的如:蔚县剪纸:技法独特,且以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生动逼真,尤其是乡土气息浓郁,虽绚烂喜庆却无任何豪华、浮夸之气取胜;武强年画:地方与节俗特色浓厚,并在淳朴的乡土文化基础上,追求艺术的浪漫主义表达,气氛热烈,独树一帜;唐山皮影:精细灵巧、真挚质朴,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奇葩;吴桥杂技,以其道具乡土化、演员专业化著称,不但在乡野地方广受欢迎,而且在世界艺苑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磁州窑瓷器: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且集诗、书、画于一体,体现了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于其历史悠久,且小断出新,成了我国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的典范。可以说,以上这些河北民间艺术小仅独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对悠久乡土文化生活的巧妙记录。无论是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还是唐山皮影等等,其题材大多以当地古老的文化民间、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主,并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曾经的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民间节日的庆祝都历历在目。其次是对执着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磁州窑瓷器,美轮美奂的民间剪纸,生动传神的唐山皮影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蕴歌颂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也是燕赵儿女执意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再次也是浓郁地域气质的深沉散发。小管是以粗犷、豪放、潇洒风格著称的磁州窑,还是以旺盛、磅礴、鲜活取胜的唐山皮影,燕赵艺术更多是一种家国大义与慷慨悲歌的气度,将燕赵人自信达观的地域性格尽收眼底。
首先,民间艺术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诗意手段。民间艺术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结果。她以它自身传统而独特的方式集聚在农村,民间艺术小仅表现了一种当代风俗,一种生活信仰,更是传承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诗意手段。其次,民间艺术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的一种统一形式,凝聚着乡土人的精神,可以说地方民间艺术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稳定的润滑剂,是凝聚社会的薪合剂。再次,民间艺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富。民间艺术是河北省旅游资源中小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间艺术以她淳朴的乡间民风吸引了更多的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这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现在小少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甚至有的已经消亡。所以做好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已是刻小容缓。以下就河北民间艺术的传承提出一些拙见:
依据得以传承的和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应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也即从艺术生产到艺术消费各阶段进行思索,具体如下:
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主体的队伍进行建设。首先要让真正的民间艺人载入史册。那些叫得响,打得出的民间艺人,应该被历史和后人铭记。其次要让民间艺人家族扩大化。打破曾经的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小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另外可设立民间课堂,吸引多方人士,尤其可以将青少年引入民间文艺的殿堂,以便后继有人。再次要让优秀传承人有所奖励,还要扶持和帮助民间艺术团队。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从而促进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即是对艺术客体的技艺建设。首先要加大还原河北民艺的力度。我们要原汁原味地将艺术形态、工艺、材料等保留起来,还原出来,供学者、后人观摩、研究,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其次要打造河北民艺经典品牌。这样才可以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问。再次,要创新民间艺术新面孔。保持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创新形式,使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崭新的丰姿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绽放河北民艺之风。
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受体的观念建设。首先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强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并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其次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的传播理念。走出传统言传身教式的行业传播圈子,借助媒介的力量进行传播。例如,广告传播、报纸、杂志,还可以扩大传播的方向,搭建展示平台。如旅游活动、比赛活动等以礼品藏品等形式进行传播交流。
可以说,民间艺术关乎一个地域重要的文化认同感,所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对河北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研究,势必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强化新农村建设的解决措施,以期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就是负责调节农村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只有确实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相关工作做好,才能够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得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为了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除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之外,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也是所必需的,可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更加趋向于科学合理化。其中,要落实食品的安全问题,以确保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这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好农村的生产格局,完善小型水利工程,划分农区和牧区以及保护好渔业资源,建立新型的节水节肥农业结构。最后,要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度,以便于将中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财务资金管理制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情况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大众的`质疑和监督,使得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更加趋向于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对目前的资金有良好的管理以及正确的预算,从而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中,要关注民生问题,减轻农民的负担,以促进新农村的和谐建设;第三,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同时,针对不断涌现出的新政策,定期组织干部人员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仍有许多人无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对于财政透明、科学发展观以及农业土地承包责任制等重要问题没有深刻地认识,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另外,农村的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与财务资金的使用、监督以及对土地的使用权等都分不开,但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政策。
首先,从向农民筹资筹劳到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就容易出现账目问题,若工作人员不认真则会导致财务数据的不准确。再者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导致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多数年轻人都到城里去寻求发展,因此农村只剩下一些年迈的劳动力,即使有技术也无法应用到农业中,导致农业的发展比较缓慢,这是经济经营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大问题。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部门,许多职位都是空缺的,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管理工作难免出现漏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必要的监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无法将项目资金的监管拨付以及集体资产的使用和监管等公开化、透明化,因此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农村的经济经营管理与农民的个人利益关系重大,各级政府在向农民筹资筹劳、集体资金的使用与监管等问题上要积极考察,并出台相关完善的法律政策。只有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关注民生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符合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重视农村的土地问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相当重要,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这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再者,工作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针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只有真正热爱这份工作才能完成地更好。
任何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监督,何况,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工作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更要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大众的监督。同时,还要设立一支监督队伍,针对项目资金的筹备、管理以及使用等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防止发生财务混乱的现象,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农业的发展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农业经济管理一次也开始逐渐了普及和推广。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深受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实现农业的安稳和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何为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即是对农业的发展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工、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和论述,但其核心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界定当地农村和农业资源,并对当地已有的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予以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经济意义在于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了农村和农业资源,促使农村和农业从单个的、零散化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集体化的发展。
尽管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但需要承认的时,当前农村和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业经济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和前景。这一方面是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甚至社会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短时间内无法被农民所理解和认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尽管国家为了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但在地方政府却没有积极的落实,最终被农民所轻视和忽略。
二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在近十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固然有一些地区在探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杆。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业地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其并非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相关的管理职位就可以,而是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有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都有着相当好的学识和文化功底。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并论证相关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和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现状是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农村区域的大小和地形地势严重的影响到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随着农村行政区的合并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的精耕细作转向集体化的生产,促使农业从一个变动的发展转向不再过分依赖自然气候的发展,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打下相关的基础。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活下来,并积极发展。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应是现代化和规模化齐头并进,现代化包括了生产的现代化,如使用现代化生产器械进行生产和耕种。而规模化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当前比较成熟的一区一品或一乡一品。
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农民,其所涉及的管理对象也是农民。因此,在管理学的角度,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即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我们还需提高农民的相关知识文化素质,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行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当前具有极高的发展潜能和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逐步减少现实的阻碍,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在最大范围内得以实行。
摘要: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城镇是主体,农村潜力巨大。农村旅游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整治农村文化,促进农民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能发挥重大作用。广大农村地区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并不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特色品牌;同时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有研究表明,旅游动机是一种寻求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多数景区景点基本都在开发程度较低、进入条件较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同时农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因此农村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如果客源主体是当地城市居民,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主题的创造与创新;如果客源主体是外地游客,产品的开发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其次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挖掘乡村最具有特色的产品,突出农村清新、古朴、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体现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树立品牌,以尽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字面意义理解,民生即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民生包含了劳动者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所有涉及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民生还涵盖了民众的基本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的状况。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民生问题,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对生存、生活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旧需求的解决伴随着新需求的产生,不同的社会出现不同的民生问题成为新常态。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民生空间与提升民生质量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因国情、党情和民情而体现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核心围绕建设怎样民生和怎样建设民生,取得了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巨大的民生实践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现实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民生科技”的提出及其功能正好满足了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民生科技将“民生”与“科技”相结合,使自然科学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也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生科技进行界定,广义的民生科技泛指一切与解决民生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指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服务好和改善好人民的生计为根本宗旨。这一范畴几乎可以涵盖到人民生活相关的所有领域。而狭义的“民生科技”要从“民生”一词来理解,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即改善民众的生存、生活状况,积极增加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和民众权益的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相关的政策体系。
投资和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推进农村民生科技发展不仅可以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而且还无形中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农村一直是我国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民生科技可以根据农民的需求来研发各种实用性的产品,涵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农机产品,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全国经济稳步的提升。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农业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的是如何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加高效的生产资料以及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民生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稳步提升。
从农村社会稳定层面上讲,推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农村农民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公平的实现,增进社会和谐。众所周知,公平待遇是持续有效维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命线,民生科技从农村的教育、医疗、生态、公共安全等层面出发,以惠民利民为导向,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不同区域农村农民之间的差距,努力使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都能得到保障和改善,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有心情、有条件、有时间和谐相处、和谐交往。历史证明:在人民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容易出现,导致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状态,那就谈不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所以,民生科技的广泛应用是推进农民之间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由于制度建设滞后或者对科技的不当应用等原因而引起的科技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民人口规模庞大,保障“三农”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对环境无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农村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等各个生产环节相关联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中每个环节均离不开民生科技的支撑。通过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在农村应用、推广相关的民生科技,或是大力倡导无土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垃圾回收技术等,或是在农村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能资源,实施能源循环模式,进而发挥物流和能流的最大潜能,从而使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谐整合。不仅推动了农村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源的节约,而且促进了农村的生态建设,促进了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幸福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心理保障。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共安全和经济收入。我国政府本着提高人民的生计,增强人民文化素质、惠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大力促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进而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公平。经验证明,民生科技能够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增加人民的经济收入,在此物质基础上推进人民大众自由全面的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的幸福指数。根据我国农村农民的医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相对薄弱的情况,我国政府借助民生科技极力拓宽人民大众的就业创业空间、增加民众的经济收入以及推进民生科技产品在农村广泛应用,不断优化了农村公共设施的安全性能。例如,同步影像在公共场所的应用,防爆防火设备的推广等,都极大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指数,增进农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农村存在的民生问题多种多样,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须从国家富强和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由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所以政府制定农村民生科技发展战略时必须抓住主要问题,解决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民生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民生科技在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重点民生科技工程是农民健康相关科技、农民公共安全相关科技、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科技以及农村防灾减灾相关科技,政府通过确定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而积极地引导和支撑民生科技重点领域的发展,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民生科技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急切需求的重点领域的民生科技,应该引导乡镇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对于一些风险大、收益周期长、成本高的民生科技项目,有的企业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原因不愿意涉足。这些项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基础性作用,理应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资金优惠政策激发、引导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发推广,进而保障农村民生科技相关领域的稳步发展。
发展民生科技旨在以人为本,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也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农村发展民生科技,农民是关键因素,能否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民生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是决定民生科技能否在农村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的传播力度,弘扬科技服务农村民生的理念。首先,政府应通过深化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民生科技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广泛传播:积极构建科研人员与农民的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电视、网络、手机等),介绍相关民生科技的特性和功能,促使农民了解民生科技如何服务民生,进而提升农民推广、传播民生科技的积极性;积极在农村开展公益性科普讲座,极力营造科技改善民生的良好氛围,进而凸显民生科技在农业以及农民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其次,从事民生科技研发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农民代表参观民生科技生产的流程,提高农民对民生科技的理解程度,进而让农民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掌握、运用相关民生科技;同时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使得科研人员知农民之所需,进而为科研人员提供下一步科研的方向。最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民生科技在农村传播的主力军,政府通过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拓宽民生科技在农村的传播空间,加大对广大农民的培养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管理能力,进而为民生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发展以及科技软实力提升奠定人力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深刻意识到科技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1),与1978年相比,20xx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了近66.6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降到20xx年的37.7%,足已显现出农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些变化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中所起的作用。然而,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及其家庭经营的传统农业,使得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要转变农民的旧思想并非易事。因此,各级政府要弘扬科教兴国、科技服务民生的理念,加大科技服务民生的宣传力度,极力营造科技改变生活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支撑和引导力度,使民生科技在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大的经济体对于提升民生质量,拓宽民生空间起到强有力的保障。然而,若没有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完善的资金政策,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就根本得不到资金保障,因为民生科技发展的供给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实现途径等都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作支撑。所以,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激发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从事农村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还能有效刺激民生科技在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极大推动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另外,公平合理的法规是民生科技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根本保证。制定民生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保障民生科技发展过程中的运行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政府在采购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发展民生科技保民心、得民心的目的。总之,民生科技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再到民生科技服务农村,这一系列复杂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制定详细严密的政策和法规,进而保障民生科技从科研开发到服务农村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犹如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运行一样,涉及较多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使整个过程中断。”[6](P86)农村民生科技从研发、中试到转化为农村应用性产品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左右,与美国80%的转化率相比相差甚远。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我国民生科技的转化率也非常低,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抑制农村民生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民生科技的转化率是推进农村民生科技建设的关键。首先,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地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把握不同地区的农村对民生科技的现实需求,才能有效提高民生科技在企业中的转化率。其次,有些科研项目虽然能满足农村需求但经济利益不高,不能有效驱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转化,进而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再次,国家应从全局角度对各地区的企业进行统筹整合,避免重复研究,避免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最后,各级政府要制定税收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帮助,进而激发企业对于一些基础性强、风险大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只有积极提高企业在农村民生科技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才能为农村民生科技的高效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驱动力。
科学合理的民生科技评价原则,必须在实践中站得住脚,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评价民生科技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推进新农村民生科技持续发展。首先,农村民生科技的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民生科技以改善民生为宗旨。民生科技从研发、中试到产品的应用,如果不考虑其经济效益,则不仅达不到改善民生的效果,反而给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从农村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到农村饮水安全技术再到农机产品开发等等,无不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农村民生科技产品只有达到性价比高,方便耐用,以较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时,才能达到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民生科技产品如果失去其经济性,就不利于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所以,农村民生科技的科学评价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要抓住最本质、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因素,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其次,民生科技的评价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民生科技的评价除了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其研发、中试到产品应用的评价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产品简洁、方便、安全、宜人、耐用、以较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方便、快捷的效用。设想民生科技产品如果失去了基本的实用特征和功能,那么其可靠性、方便性以及改善民生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另外,还必须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我国地域宽阔,南北方农村地区的情况差异较大,对民生科技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对民生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日常应用上的科技服务,而较发达的东南农村地区,对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居住环境、公共文化产品方面的科技服务。因此,农村民生科技产品必须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因地制宜,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而物优价廉、方便实用的民生科技产品必将受到农民的青睐。最后,民生科技的评价必须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民生科技的评价如果不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起不到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作用。所以,农村民生科技的评价应尽可能地简单易行,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全面、易于测量,以保证评价方法和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民生科技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遵循简单性原理客观分析评价对象。各个评价对象在各个层次和角度都有某种潜在的关联,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兼顾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关系,透过现象揭示、把握本质,避免大而宽泛的、单一的评价指标。同时,要确保农村民生科技评价相关数据的来源真实可靠,保障评价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检验性。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民生建设受到较多的约束。农村发展一靠政策支持,二靠科技支撑。当前,积极发展民生科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推进我国“三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改善农村民生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和新动力。民生科技从研发、中试到产品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撑,更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研发和推广;不仅需要众多社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大力配合。总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宗旨,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着力建设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服务民生理念的传播力度、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率、确立适合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评价原则等措施,实现民生科技的功能。
摘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可以使遥远山区的农民看到电视、听到广播, 充分了解国家发展, 解决民心工程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党和政府更好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 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 我国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相关工作, 但由于大多数设备出现故障, 并且缺少经费进行维修, 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当高, 导致在资金方面存在不足, 最终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难以长期实行。
政府对广播电视村村通有关内容与目的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了解不全面, 大部分人认为广播电视只起到娱乐作用, 对于生活与工作起不到什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难以推进的原因。
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 由于缺少资金支持, 人民群众支持较少, 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很难真正做到“村村通”, 导致入户率低下, 此工程难以进行。大部分村落自然条件较差, 居住范围较广, 也是其因素之一。
党和政府应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予大力支持, 能加快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在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时, 如若遇到困难, 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 使相关困难与难题都能得到解决。党和政府也一定要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到日程上, 并在工程实施时, 考虑到实施地区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能顺利进行。
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时, 一定要进行大力宣传, 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在进行大力度宣传的同时, 还要使人民群众心中有信念, 为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从而更好更快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在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畅通机制。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 不仅要对已经建设好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进行巩固, 对其维护经费进行落实, 还要对未建设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加快实施建设步伐, 并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与管理。
在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时, 一定要依照具体实际情况对农村新文化建设做出相关部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要在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往的基础对技术方面进行改造, 并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使过去的基础设备老化的现象得到充分改变。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同时也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 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时, 要对农村现在拥有的广播电视进行充分改造和创新。除此之外, 积极推动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进步也十分必要, 其有利于实现广电网络的统一管理, 并建立更好的经营体制, 做到利益共享。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是为了解决大部分农村缺少广播电视、不了解时事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快我国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脚步, 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必须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若要更好更快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就要尽快全面实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1]黄正福.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安装和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 20xx (12) .
农村金融需求从广义角度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县域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对信贷服务的基本需求。“三农”问题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导致了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紧密性,从交融性、交叉性角度看,农村金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更好的满足“三农”对金融的需求。
农户金融制度制定需要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式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满足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金融需求阶段已经表现了很多的特征,其一是狭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需求并存的局面。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对金融需求产生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通常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而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主要是想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差异化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需要不断细分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对象对金融的具体需求[1]。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非生产性支出呈现逐步提升的态势,因此非农业生产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农村的生活性借款比例在加大。在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收入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会越高,因此此类农户对经营型资金需求比较大,当前农村金融需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体金融资金的需求,同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细分,避免与城市产生金融趋同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多渠道发展,农户对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特点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对象划分,越是收入高的农户越要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能够形成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户收入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越是收入高的农户其生产经营越偏向于规模化农业和非农产业[2]。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低收入农户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农户的还款能力比较低,信用贷款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农业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经营、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生产和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各类农业组织。从广义角度看,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需要不断向产前、产后、流通领域延伸,把农村各类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展示出来,积极稳妥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对农村市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最终能够建立产业化经济发展制度。金融市场细分可以更好地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能够把产供销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整合和优化农村资源,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农村金融需求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划分,把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关联起来,按照金融需求主体进行有效性划分,因此可以把农户生产性组织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关联划分机制。从而能够建立农产业初期产品检验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流通企业联合体,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农业金融发展需要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生产的特征为依据,首先需要按照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季节性金融服务机制。其次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金融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农村金融风险[4]。第三需要根据农村贷款需求建立市场关联划分长期机制,第四需要根据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性特点,建立金融需求的协调机制,把市场有效的整合,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水平,最后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益。
过程中需要和“三农”建立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农业需求、农户需求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机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避免农村金融市场与“三农”脱离的现象产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把农村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水平[5]。随着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因此对金融服务的层次要求越来高,县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有很高的比例,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规划、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板块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等多种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细分策略,逐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当前需要建立六大体系,分别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体系建设与“三农”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从我国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看,由于西北地区相对比较贫困,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比较低,因此金融需求不是很旺盛。但是当前农村金融需要对西北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改变当前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的局面,实现西北农村金融转型发展,把西北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促使农产品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一批农村支柱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西北地区的情况看,不同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金融产品制定过程中需要当地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农村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从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看,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性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生产性金融需求特点看,具有周期短、时间性强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规模具有很大的关系。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金融市场细分需要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金融之路,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区域中心,建立辐射周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证金融市场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转。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需要充分分析经济的差异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完善金融服务政策,不断优化金融市场发展环境。农村金融需求从市场结构、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与农户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制定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需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进行划分,根据农户的收入不同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中、西、东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从而能够针对区域特点制定金融服务模式,农村金融当前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市场细分机制,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水平。农村金融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地区发展战略不断调整金融服务策略,积极稳妥地优化金融服务机制,把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农村产业划分越来越细,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需要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理念,积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动农村金融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20xx年中国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村容整洁就指的是农村环境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构建农村标准化建设体系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新农村标准建设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农村公路和道路建设、新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新农村供电设施、邮电广电设施、新农村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社会保障和福利设施、教育文化设施。从新农村标准化建设基本体系可以看出,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的满意率达95%,对“改电”的满意率为82. 5%。对“改水”的满意率达80%,然而对农村环境改善满意率却较低。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以新洲区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武汉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已从20xx年开始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道路。通过几年的实践,武汉市新洲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群众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率为90%,对通村公路
新洲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水、废弃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新洲区大部分村子以敞开式的垃圾收集池为主,垃圾处理池数量很少,而且服务区域小,给实际使用造成很大不便;此外,一些村子则根本没有垃圾收集池,全村垃圾堆放在村子周围的道路和河道内,形成了垃圾治理的“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情况。另一方面,“垃圾下乡”的现象也日渐严重,城市的垃圾扩散到乡村,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环境。
虽然新洲区在城关及主要建制镇设有污水处理厂,但污水管网覆盖率较低,无法将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厂。20xx年,除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外,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9031. 17吨,氨氮排放量为910. 14吨,较人口是新洲区2倍的黄陂区相当。
20xx年,新洲区畜禽养殖业COD排放量4202. 35吨,氨氮排放量314. 32吨,农业源COD合计排放12069. 12吨,氨氮合计排放674. 79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洲区COD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源。
“十一五”期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和废渣处理稳步提高到45%,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伴随着鸡粪的大量流失和养殖废水的乱排乱放,大量有机物、氮、磷进入水环境,加大了水环境的污染负荷,成为全区水环境质量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新洲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化肥、农药等用量增加已是全国普遍现象。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化肥的长期使用,改变了土壤的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肥效降低,农药中未被利用的部分进入周边土壤、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及生物多样性。此外,部分农药化肥挥发到大气中,或随着土壤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
近年来,新洲区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秸秆资源大量过剩,每年到夏收或者秋收时节,农作物秸秆在田间地头被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严重后的环境问题,同时危害群众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近年来,新洲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了阳逻经济开发区及武汉新港古龙产业园等大型工业园区;同时,各街镇也建设了小型工业园。外来工业尤其是污染型工业的进入,造成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
根据20xx年武汉市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新洲区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其排放量为21343. 67吨,占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8%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3489. 07吨,占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93%以上。工业废水中COD年排放量为1150. 98,氨氮排放量为93. 16吨,由于企业废水经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所以污染物排放量较总排量较小,但部分企业的违法排放,给新洲区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压力。
新洲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水平偏低,农民的社会意识,特别是环保意识和社会道德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宣传教育。
因此,大多数农民都比较消沉,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且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在生产和生活中难免会做出种种违背生态伦理观的行为,如大面积毁林开荒,无节制地乱砍乱伐,无规划地挖沟引渠,大量地焚烧秸秆等,从而严重危及生态平衡。
一是农田营养成分的自然流失。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氮素被作物吸收的利用率仅为20%-25%,大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氮被土壤吸附,其中的一部分继续逐渐供作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因土壤胶体对硝酸盐离子的吸附甚微,易遭到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对水体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硝态氮的污染中,氮素化肥的贡献率份额占到50%以上。过量施用化肥又加剧了氮素的流失与污染。
二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施药的对象、品种、剂量、时间、方法等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在规程范围内施用是科学的、安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药不对症,没有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只是增加了农药的残留、污染和浪费;另一方面,虽然对症,但用药的时间过于接近成熟期,或剂量过大,或方法不对,这些都会造成农药残留过高,威胁人体健康,污染环境。
三是,我国尚未形成农业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和系统。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中明显存在不足,重城镇、轻乡村;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的政策和系统。尽管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但更主要的是农业生产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缺乏对农业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及政策框架。对农业污染问题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严重性的认识不足的现象。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客观空间规律,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普遍在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产业梯度推移趋向,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趋向呈加速推进之势。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转移,从而让产业承接方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甚至引致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城市向农村转移的产业,往往是生存空间受城市环保标准严格压制的污染产业,其转移直接导致农村的“立体污染”:如新洲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钢铁加工、造纸等行业,这些行业工业排放的酸性、含有害重金属的废水直接排入农田灌溉管网;一些砖场、水泥厂等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向空中排放,严重后果影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必然导致征用农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国际经验证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0%-1.5%可以基本控制污染,达到2%-3%可以逐步改善环境。新洲区环保总投入较少,虽然全区“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五年累计GDP的1. 6%,但大部分的环保投资都投向主要的城镇,农村环保工作投入甚为缺乏,绝大多村子环保投入为空白。
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同时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提高施肥的养分利用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种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辅以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建设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园。
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处理。建议农户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畜禽托管所,养殖户将自建的牛羊集中在一个场所存放,轮流出工养殖管理,节省空间和劳力,同时有利于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统一处理和利用。同时,鼓励设施化处理畜禽粪便以及养殖污水。
推广畜禽零排放模式。首先通过建筑设计、饲喂设备和饲养管理模式等的改变,减少污水排放量;然后引进零排放设备,建造发酵棚舍、集污等设施,通过污水喷淋和物料发酵,实施污水零排放;第三通过有机肥深加工和商品化生产,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畜禽-沼气-种植(养殖)”模式。以建立沼气池为中心,对养殖场周围有较大规模鱼塘、农田、果园和蔬菜的牧场,建立“畜禽-沼气-种植(蔬、草等)”生态模式;对于周边没有上述有利条件的牧场,在建造集肥池、沼气池、净化池的基础上,增建生物塘,达到牧场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
对于分散式水源地:一是开展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调查工作,对饮用水不安全的区域实施应急措施,实施引入外来水工程,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二是建立农村分散式地下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定时定点监测分散的农村水源水质情况。
对于集中式水源地:一是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工作,完善数据库建设;二是完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工作,保障水质安全;三是加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及时排查污染隐患;四是制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理能力;五是加大建设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水源保护体系。
从管理手段上,政府部门要监督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设,形成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关停,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出现,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经济手段上,可采取定格征收污染防治费的形式,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依法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依据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污量征收乡镇企业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还可利用征费,开展切合实际的农村环境恢复治理。镇政府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专项基金,用于农村水、土、生态环境整治。
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规;结合世界环境日和各种宣传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定期为农民群众举办环保教育班;组织各类环保文艺活动和有奖竞答,普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必要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取消农业税,建设新农村,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所以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显现出来,这体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群众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农村的群众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文明保障。
2.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力量。我国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企业对农村的开发之外,还需要农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发挥农民主观能动作用时,就需要建设农村的群众文化,团结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从而让农民主观上接受并推动新农村建设。
3.群众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需要。新农村的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所作出的努力,所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来引导农民,这也凸显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意思,不断推进观念的更新,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内。其次要大力开展和推进农村的先进文化,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这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农村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还要结合科学发展观,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干部能够认识到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农村群众的生产热情,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只有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才可以很好地引导群众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要制定科学的财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同时也要保障所申请的各项资金能够持续增长,这样才可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事业得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目前,要对已有的农村文化室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可以更好地融入创新的管理方式,做到有效地统筹兼顾,不断提升现有设施的利用效率,这样才可以使得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料。在一些条件比较简陋,资金的投入相对比较少的地区,我们也可以将惠民工程很好地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室开展多种形式的问题活动,延伸文化活动室的功能。
文化馆同图书馆一同协调,制定好对于农村文化的宣传方案,送文化下乡。乡镇文化站也要主动和各个部门之间做好协调,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所能开展的活动是多个方面的,比如声乐和书画等等。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更好地活跃的群众文化氛围,挖掘各种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确保农村文化工作能够有人管,见实效。
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大批的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都有着天然的亲和性。这些传统的艺术瑰宝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笔财富,在发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培养一大批农村的文化基层人,使得他们可以担负起文化宣传、人才培养的责任,这是发展当前农村文化的当务之急。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存在着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某些人的头脑中还不同程度地丰硕着一些模糊认识和影响创新的思想障碍,这主要表现在,有的不敢创新,习惯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动力。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无从谈起。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戰,这就要求我们产足现在,着眼未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体现在应有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欢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克服无所为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头发福利那时候能够想法,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思想的创新,就是把思路从旧框框中解放出来,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盲目跟风是一咱简单化的线性思维方式,其要害在于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思路创新首先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找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
突破“一味求公”的框框,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建设思想创新中,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依附于一切都要靠政府投资的旧的落后的观念,开辟多方位投资之路,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把新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真正纳入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同时,要由政府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