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首页,任天堂娱乐平台新城注册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8-15 09:35    文字:【】【】【
摘要:首页,任天堂娱乐平台新城注册 新城招商主管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发展无公害农

  首页,任天堂娱乐平台新城注册 新城招商主管!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协调和办理有关日常事务。同时,市、县农业部门都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办事机构和人员,明确了系统内各部门职责,为正常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定规划,规范管理。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通知》、省农业厅《关于我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我市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意见》、《关于加强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的试行办法》等9个有关生产意见和管理办法的文件下发各县(市、区)农业局,从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强化和规范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府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也十分重视,今年1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见》(德府发[XX]4号),提出了“十五”期末和XX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我局为配合今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于今年4月和7月分别向各县(市、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规范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了专项安排部署。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思路和措施。

  3、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一是利用会议、培训、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等对农业系统干部职工、企业、基地、农户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简报对全社会进行宣传,重点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基本知识等。据初步统计,今年市、县农业部门和新闻单位合作共开展相关报道40期(次)以上,市农业局以德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印发“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动态”专报5期。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强化了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积极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组织引导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协会、重点乡(镇)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并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的认证工作。今年共有14个单位申请基地认定,面积6.33万亩,省厅土测中心已派专家到我市抽取了土样和水样,现正在检测过程中。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有39个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总面积33万亩,有 32个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26个产品顺利通过地方认证向全国认证转换,有6个单位的24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还有一个企业的无公害农产品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完成了39个省级基地在农业部的产地认定备案工作。

  5、强化手段,加强检测。农业系统近两年通过自身努力和向上争取,今年8月,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市政府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核编6名,目前正在筹建之中。现已建立6个农残速测站(点),购置农残速测仪12台。其中广汉市已于XX年9月开始开展了对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的定期抽检工作,中江县于XX年4月开始开展蔬菜的不定期抽检工作,什邡市、绵竹市于今年开展了对鲜活农产品的农残抽检,监测农残动态。据统计,今年全市到11月对农产品基地和市场共抽检样品3510个,合格3418个,平均农残合格率达97.3%;。

  6、治理源头,强化监管。我局与工商、公安、质监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和生产环节。尤其是XX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了以高毒农药、剧毒鼠药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切实维护了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车辆321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179人次,检查整顿农资市场449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及经营户2222个,受理投诉案件20件,查获收缴各类违禁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34.68吨,处理涉案人员57人,立案查处27件。通过加强监管,规范了农资市场,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7、规范市场,推进准入。针对我市被列为四川省五个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市的实际,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绿科农业、三溪香茗等企业、基地已在城市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专销点,广汉市正在筹建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市场,什邡市、绵竹市等也计划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通过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与上级要求和形势的需要相比,与省内搞得好的兄弟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到位,投入少。部分地方、部分单位、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工作的具体措施少、力度弱。同时社会上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同感相对滞后,一些消费者安全意识十分淡薄。用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专项投入少,与相邻市比有很大差距。

  2、检测手段差,质量监管困难。县级检测站点总体较少,需进一步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虽设立,设施设备购置与建设投入需要财政和上级部门的多元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日常检测和取得资质认证还面临许多困难。

  3、执法机构不健全,市场准入监管难启动。目前我市的农业执法机构和队伍尚不健全,市级没有专门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完善,缺乏专职执法人员,执法条件较差,执法力度不够。而农业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成效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密切相关。

  三、XX年工作计划 针对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使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今年1-6月份我中心按照建立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求,认真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确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以及省市级项目资金,今年年初市级财政拨入我中心125万元专项款已经到位,确保全部用于检验室改造工程和大型进口仪器设备的购置。

  3、今年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年,全国上下对此非常重视,我中心作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中心领导亲自抓,加强农产品市场的抽检力度,对抽检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按月出简报,上报给相关单位和领导。

  4、目前我中心正在抓紧实施仪器采购及检测检验室的改造工作,各项工作正在稳定而有序的开展。截至6月8日,我中心检验室主体改造工程及水电改造项目已经完工,设备到位可立即投入使用。

  5、大型进口仪器设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招标采购工作已经完成,计划6月中旬仪器到位。常规仪器采购工作进入最后环节(预计6月20日到位),检验台及通风设备项目采购工作按原计划进行。

  7、安排两名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去外地学习培训:一名在江苏省农科院学习,另外一名在合肥国家农产品标准检测中心学习。

  1、计划组织中心部分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做的比较好的省市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继续对滁城各大农贸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的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常规工作)。对抽检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按月出简报,上报给相关单位和领导。

  3、计划下半年通过双认证,目前正在做通过双认证的前期相关准备工作,确保一次性通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策应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农业部、江西省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有关精神,以现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为基本框架,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为基本目标,以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提升检验检测装备水平为手段,科学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加快建成一个专业齐全、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为目标,确保权责统一。既着眼于长远,统筹规划,建立全程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又结合各地监管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筹划,合理布局,稳妥推进。

  2.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加强分工与协调,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合力推进的监管机制。

  3.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以良好的作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对农户重在引导、教育和技术指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企业、批发市场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主体,重在健全制度,规范行为,推行标准化。

  按照“政府负总责,两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和检测”的原则,搞好体系建设。具体任务是:年用一年时间建成县(市、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乡镇有监管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并投入运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面全程覆盖。力争蔬菜、畜禽、水产品、果茶等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市、县中心城区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明显改善和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水平,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包括县、乡两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单位。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制定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度工作计划,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自然人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质量安全指导和监管,指导本级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单位工作;组织开展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对本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审核;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监测等职能,承担辖区内农产品的例行抽检、仲裁检测、产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监测;完成市检测中心下达的监测和抽检任务;负责本区域农产品监测信息的收集及上报工作。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在原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职责范围内,增加对辖区农产品生产实行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和服务职能;及时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做好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调查;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组织指导生产者依法使用投入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建立生产档案。

  根据当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现状,推进全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县级农产品监测体系的建设。各县要按照农业部年7号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要求,推进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成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为农业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可与农业执法大队合并建设)。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与乡镇农技综合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乡农技综合站站长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站长,设立种、养殖业质量安全协管员。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应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工作管理制度,根据当地的农产品布局制定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有关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日常检测记录制度和考核制度,保障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有序开展。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站长负责制,协管员深入基地、企业了解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和上、下信息沟通工作,组织指导生产者依法使用投入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建立生产档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市、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争取省级相应机构的支持,通过较短的时间提高全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年底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运转起来,保障广大人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责任重大。各地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农业部门牵头抓,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项目资金,对工作主动、成效明显的县(市、区)优先予以申报。同时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各地实际情况,各县每年至少安排1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财政收入逐步增长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除正常办公场所外,主要需建立检测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县级监测站需500平方米建筑场所。各地应统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项目支持,在未实施国家项目前,要整合现有资源,妥善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所需工作场所。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 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 四、项目主要内容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 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 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 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 (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项目资金预算 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 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 2、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建设经费90万元(见表1),机房及办公用房从现有办公用房解决,装修经费20万元。 表1: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投资预算 设备名称

  备 注 数码相机 1 1.0 1.0 信息制作 数码摄像机 SONY 1 1.0 1.0 信息制作 复印机 东芝A3幅面 1 1.2 1.2 信息制作 传线 信息制作 配套设备 7 含空调电脑桌椅沙发等 不可预见 7 硬件合计

  90 (二)编制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费用预算25万元。其中用于编制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费用每项3万元,计15万元;用于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审定、会议等费用10万元。 (三)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费用预算30万元。其中用于组织专家调研及委托规划编制费用22万元;用于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议等费用8万元。 (四)工作配套经费费用预算65万元。为了确保上述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工作的正常运转,工作配套经费费用预算65万元,主要用于: 1、绿色食品宣传费用预算支出40万元。主要用于:一是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费用预算20万元,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策划,利用报刊、电视等多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和优质名牌绿色食品,强化社会各界的认知,扩大绿色食品的影响和知名度;二是印发、购置绿色食品书籍、资料、音像等宣传资料和日常宣传费用20万元。 2、技术培训预算支出15万元。主要用于绿色食品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计划举办2期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讨班,培训内容为:计划培训人数100人,参加对象为各市、县农业部门主管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工作的领导,各市绿色食品工作经办人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等;培训时间每期10天左右,包括理论学习和参观考察。 3、绿色食品市场管理费用预算10万元,主要用于联合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绿色食品市场大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净化绿色食品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声誉,保护和调动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六、项目预期效益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的实施,必将推动我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项目计划实施,预计在 “十五”期间,可建成100个以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10余个绿色食品示范县,引导和示范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期末,可有200只以上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省优质名牌农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50万吨,销售收入20亿元,利润3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同时,实施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食物的更高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结论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项目,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总体规划,属于国家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和范围,也是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施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是认真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项有效措施,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项目目标明确,方案切实可行。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全市农业呈现出增长平稳、质效提升、结构优化、生态向好的发展态势。现将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总结如下:

  受持续干旱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粮食生产仍取得较好收成,预计仍维持在90亿斤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统计,2016年我市夏粮播种面积501.04万亩,单产415.61公斤,总产41.65亿斤,比去年减少5.62%。据农情统计,全市玉米收获面积为555.37万亩,单产434.8公斤,总产48.3亿斤,比去年减少4.2%。高标准打造省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6个,面积59.3万亩,带动全市粮食增产3.9亿斤。开展“土地深翻+整地”试点100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2亿斤以上。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确权登记颁证的村7574个,占有耕地村的95.38%,确权面积810.1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94.12%,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农村集体资产改制稳步推进。今年重点推进了城中村和城郊村改制,新完成改制村280个。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531个村完成了改制,占总村数的93.6%,其中7068个村进行了工商登记,组建了股份公司或经济专业(股份)合作社,占完成改制村数的82.9%。在昌乐县开展了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已有455个村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 三是农村产权权能进一步释放。认真落实《潍坊市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422本,涉及经营主体410个。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21.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3.9%。

  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大力度宣传。在去年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潍坊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品牌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的基础上,今年又委托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进行农业品牌的整体策划、包装和推介,联合潍坊电视台举办潍县萝卜品牌大赛和潍坊市优质苹果大赛,加大我市农产品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二是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20610家,比去年新增1473家,全市家庭农场达到5938家,比去年新增560家。启动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三年计划,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了赴台湾农技培训和赴荷兰现代农业人才培训计划,完成培训70人次。三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山东海峡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潍坊海润华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国家认监委审核,省内仅有的两家有机产品认证与检验检测一体化机构全部落户潍坊。引导21家企业的52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并加强证后监管,提高品牌公信力。

  以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契机,市人大出台了重要立法《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从“产”和“管”两个环节入手,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继续深化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源头管理。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农资打假、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清源”行动等活动,从源头上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抽检农药104批次,出动执法人员9745人次,检查企业2463个次,印发宣传资料33.43万份,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20余件,查获违法农资8万多公斤,货值43.47万元,查处农药案件365起,立案查处251起,结案220起。围绕瓜菜、果茶、食用菌等产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2016年新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10个,新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56个,示范带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协调和办理有关日常事务。同时,市、县农业部门都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办事机构和人员,明确了系统内各部门职责,为正常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定规划,规范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通知》、省农业厅《关于我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我市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意见》、《关于加强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的试行办法》等9个有关生产意见和管理办法的文件下发各县(市、区)农业局,从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强化和规范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市政府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也十分重视,今年1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见》(德府发[2004]4号),提出了“十五”期末和2010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我局为配合今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于今年4月和7月分别向各县(市、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规范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了专项安排部署。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思路和措施。

  3、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一是利用会议、培训、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等对农业系统干部职工、企业、基地、农户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简报对全社会进行宣传,重点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基本知识等。据初步统计,今年市、县农业部门和新闻单位合作共开展相关报道40期(次)以上,市农业局以德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印发“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动态”专报5期。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强化了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积极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组织引导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协会、重点乡(镇)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并开展基地认定和产品的认证工作。今年共有14个单位申请基地认定,面积6.33万亩,省厅土测中心已派专家到我市抽取了土样和水样,现正在检测过程中。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有39个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总面积33万亩,有32个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26个产品顺利通过地方认证向全国认证转换,有6个单位的24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还有一个企业的无公害农产品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完成了39个省级基地在农业部的产地认定备案工作。

  5、强化手段,加强检测。农业系统近两年通过自身努力和向上争取,今年8月,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市政府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核编6名,目前正在筹建之中。现已建立6个农残速测站(点),购置农残速测仪12台。其中广汉市已于2002年9月开始开展了对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的定期抽检工作,中江县于2003年4月开始开展蔬菜的不定期抽检工作,什邡市、绵竹市于今年开展了对鲜活农产品的农残抽检,监测农残动态。据统计,今年全市到11月对农产品基地和市场共抽检样品3510个,合格3418个,平均农残合格率达97.3%;。

  6、治理源头,强化监管。我局与工商、公安、质监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和生产环节。尤其是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了以高毒农药、剧毒鼠药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切实维护了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车辆321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179人次,检查整顿农资市场449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及经营户2222个,受理投诉案件20件,查获收缴各类违禁及假冒伪劣农资产品34.68吨,处理涉案人员57人,立案查处27件。通过加强监管,规范了农资市场,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7、规范市场,推进准入。针对我市被列为四川省五个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市的实际,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绿科农业、三溪香茗等企业、基地已在城市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专销点,广汉市正在筹建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市场,什邡市、绵竹市等也计划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

  虽然通过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与上级要求和形势的需要相比,与省内搞得好的兄弟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到位,投入少。部分地方、部分单位、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工作的具体措施少、力度弱。同时社会上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同感相对滞后,一些消费者安全意识十分淡薄。用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专项投入少,与相邻市比有很大差距。版权所有

  2、检测手段差,质量监管困难。县级检测站点总体较少,需进一步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虽设立,设施设备购置与建设投入需要财政和上级部门的多元支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日常检测和取得资质认证还面临许多困难。

  3、执法机构不健全,市场准入监管难启动。目前我市的农业执法机构和队伍尚不健全,市级没有专门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完善,缺乏专职执法人员,执法条件较差,执法力度不够。而农业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成效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密切相关。

  针对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使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农产品产地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也日趋恶化。一方面是由于工矿“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造成耕地土壤和农用水质重金属超标,从而导致稻米、蔬菜等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化肥、农药以及滥用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和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等农业污染物,不仅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而且也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安全[2]。中国农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着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要求与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1.1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农业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已达0.1亿hm2,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0亿元[3]。据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估算,我国因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面积为216.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大气污染农田面积533.3万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6%;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4]。据统计,我国大约有650万~700万hm2农田使用污水灌溉,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农田遭受铬(Cr)、砷(As)、汞(Hg)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广州近郊因污水灌溉而导致农田污染的面积有2700hm2,因施用污染底泥造成1333hm2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6%;在东南一些地区,汞(Hg)、砷(As)、铜(Cu)、锌(Zn)等元素的超标土壤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45.15%;上海农田耕层土壤汞(Hg)、镉(Cd)含量增加了50%;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213万hm2农田受污染;沈阳张士灌区污染土壤达2500hm2;西南、西北、华中等地区也存在较大面积的汞(Hg)、砷(As)等重金属污染土壤[5-6]。研究结果还显示,污染最严重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耕地土壤生产性状最好、人口密集的城市周边地带和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应当更高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而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7]。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8]。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

  1.2农产品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我国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Cd)、铬(Cr)、砷(As)、铅(Pb)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近年来“镉米”、“砷毒”、“血铅”等事件频发,让重金属污染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2002年5月江苏省抽检全省8市28县(区)的粮食产品(大米、小麦和面粉)质量,铅(Pb)检出率达88.1%,超标率21.4%;南京、苏州、无锡3市基本农田保护区产品质量检测发现,重金属检出率几乎达到100%[7]。在我国由镉(Cd)等重金属引起的土壤污染事件已有较多的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南方某省镉(Cd)污染水灌溉导致的污染地区所做的研究表明,大米镉(Cd)含量超标率为71.69%。1992年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发展到生产“镉米”的程度,每年生产的“镉米”多达数亿公斤,仅沈阳某污灌区被污染的耕地已多达2500hm2,致使粮食遭受严重的镉(Cd)污染,稻米的含镉(Cd)浓度高达0.4~1.0mg/kg,这已经达到或超过诱发“痛痛病”的平均含镉(Cd)浓度[9]。2005~2009年对南方某省食品镉(Cd)污染情况进行的调查,镉(Cd)的检出率为64.4%,超标率为7.3%。镉(Cd)超标食品涉及粮食、水果、食用菌、水产品、动物内脏等,说明在一些地区镉(Cd)污染情况比较普遍[10]。2008年,相继发生了贵州独山县、湖南辰溪县、广西河池、云南阳宗海、河南大沙河等5起砷(As)污染事件。2010年,山东临沂境内含砷污水再次下排,致使整个南涑河流域及其下游的江苏邳州水体砷(As)超标,附近农田砷(As)超标严重。2009年8月的陕西省凤翔县千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和湖南省武冈县千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到2010年初安徽怀宁的2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以及两个月前的浙江台州168人血铅超标事件。这些事件敲响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警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也认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

  2开展产地环境区划,趋利避害、因地制宜,是当前农业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产地环境作为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章第十五条明确规定: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划分。进行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对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进行登记以及设置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其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监测,系统地掌握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全国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数据库,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地环境区划工作,分类设置农产品产地适宜区、非适宜区,可以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1中国地少人多,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耕地资源应充分合理利用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由于城镇建设和工农业建设的使用土地,耕地逐年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11],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4,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处于倒数第3位。全国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宁夏、新疆、吉林、甘肃6个省(区)人均耕地在0.133hm2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浙江、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区)人均耕地少于0.053hm2。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6~2003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已由1.3亿hm2减到1.23亿hm2,减少了700万hm2,比两个海南省的耕地面积还要多,而且减少的多是城郊村旁的优质耕地。现在人口每年仍以1000多万的速度递增,人地矛盾更加尖锐。此外,我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的占69.27%,分布在平原和盆地的仅占30.73%,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地矛盾问题更突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异常重要[12]。对于那些作物生长环境变差的耕地,抛荒遗弃显然不是办法,应该通过合理的区划,使之既能作为基本生产资料而又不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2.2根据各种作物对污染物吸附能力的不同,划分分类作物的适宜区作物的重金属污染主要途径是大气沉降和土壤吸附,不同作物对同一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也不尽相同,如谢正苗等人研究发现,叶菜类易吸收富集镉(Cd)、镍(Ni),豆类易吸收富集锌(Zn)、铜(Cu)、铅(Pb)、砷(As),瓜类则易吸收富集铬(Cr)。吸收富集重金属的能力以叶菜类最强,豆类、瓜类、葱蒜类、茄果类、根茎类次之,这主要取决于蔬菜的遗传特性[13]。因此,可以根据各种作物对各种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的差异,在遭受污染的农产品产地种植一些不富集或少富集该种重金属的作物品种,以做到合理安排种植计划。德国联邦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14],如为了保证农产品安全,对耕地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出不同的警戒值和限量值,并特别强调在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或某种对重金属有强富集作用的农作物的产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限值应予以相应的调整。比如,在种植小麦和强富集镉(Cd)的蔬菜产区,土壤中的限量值应用0.04mg/kg,而其他情况下应为0.1mg/kg。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的不同,将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对种植作物进行适宜区划分,以确保农产品安全和标准的可操作性。

  2.3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通过栽种高吸附性作物,改良产地环境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深。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工程量小、无二次污染、能减少土壤侵蚀、美化景观、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等优点,受到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对于超富集植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野外品种的筛选阶段,多集中于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耐性及积累机理,究竟如何有效地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的研究并不多见,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利用前期学者研究的一些超富集植物,如砷(As)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isvitata)[15]和大叶井口边草(PteriscreticaL.)[16]、镉(Cd)的超富集植物宝山堇菜(Violabaoshaensis)[17]、锰(Mn)的超富集植物商陆(PhytolaccaacinosaRoxb)[18]、锌(Zn)的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SedumalfrediiHance)[19]以及铜(Cu)的超富集植物海州香薷(Ellsholtziasplendens)[20]和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21]等,通过改善栽培技术,提高超富集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和重金属积累量,修复土壤、改良土壤以达到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的作用。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