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四川三农新闻网-四川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7-03 02:48    文字:【】【】【
摘要:四川三农新闻网-四川 新城招商主管 !(卢文)俗线万头,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近年来,四川沉着应对周期波动,多措

  四川三农新闻网-四川 新城招商主管!(卢文)俗线万头,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近年来,四川沉着应对周期波动,多措并举稳产保供,稳健布局产业转型。“生猪是重要性仅次于粮食的农副产品,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养殖户。实施生猪政策性保险可转移和分散风险,养殖户投保不仅享受财政补贴,一旦出现损失且损失在保险责任范围内时,保险机构将及时给予相应赔付,让养殖户短期内恢复生产能力,消除后顾之忧。这类险种也体现了政府和保险业对农业、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和保护,是从根本上化解农业自然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的必要措施。”在四川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育林看来,历经十余年寻路、探路、开路,从保成本的生猪养殖保险到保价格的生猪价格指数险,再到以保险+信贷、期货等方式全方位应对养殖户的风险和需求,四川农险业务根据“川猪”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因地制宜开拓创新,走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从加裕公司英国场引进的1030头优质种猪落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万家好供图保成本夯实行业“压舱石”生猪养殖保险推动川猪“爬坡上坎”2007年8月15日,人保财险资阳市分公司向简阳市五友种畜有限公司签发我省第一张能繁母猪保单,标志着生猪养殖保险在四川首次落地生根。如今,我省生猪政策性保险与生猪产业已相伴同行15载,在全省农险版图中始终处于“龙头”位置。四川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刘勇介绍,四川生猪保险历史久、保障全、覆盖广、效果佳,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推动川猪产业“爬坡上坎”。早在2007年7月26日,我省正式启动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初期启动的4个保险品种中就包括了育肥猪、能繁母猪养殖保险2个险种。推出之后第二年,生猪保险在四川就打了一场“硬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保险业迎难而上,积极助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6月3日,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向四川省大禹野生食品有限公司支付能繁母猪地震损失赔款692.5万元,为公司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提供了资金支持。正是在这一年,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其权带领公司进入了畜牧养殖行业,他坦言:“从一开始养猪,我们就坚持购买生猪养殖保险,得以度过了一次次危机。”该公司从遂宁起步,创立了“四六开零风险养猪新模式”,即通过养猪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养殖户,由公司向养殖户统一提供仔猪、保险、饲料、兽药、防疫、技术等,农户提供圈舍、水电及劳动力,“养猪除去所有费用后赚的利润,公司和农户采取四六分成,有效带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公司统一提供的保险也为散户解决了养殖风险问题,助力他们增收致富。生猪政策性保险主要有两种,其中,体重20公斤以上的育肥猪可参加育肥猪政策性保险,8至48月龄的能繁母猪可参加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生猪政策性保险迅速落地生根,除了应对地震的出色表现、龙头企业的积极带动,更重要的是有顶层设计的制度完善和全力推动。“为了让养殖户熟悉接受生猪政策性保险并主动投保,我们会同农业农村、银保监部门持续做了大量工作。”遂宁市财政局副局长蔡建敏详细算了笔账,介绍了生猪保险的保费补贴和保障升级情况:在保额还没提高前,对于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保费农户自付12元/头,财政补助48元/头,保额1000元/头。对于育肥猪政策性农业保险,按散养户和规模化养殖场两种形式参保,其中散养户每头自缴保费7元,财政补助保费28元,最高赔付700元/头;规模化养殖场每头自缴保费5.6 元,财政补助保费22.4元,最高赔付700元/头。“现在育肥猪和能繁母猪的保额已经分别达到了800元/头和1500元/头。”随着投保量的快速增长,为进一步提高承保效率,2011年1月13日,四川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开展2011年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调整育肥猪投保方式,在全国率先开展育肥猪“年度投保”。2019年,稳健前行的生猪政策性保险迎来了一次“大考”——我省遭遇生猪疫情。同年2月28日,四川银保监局发文要求各银保监分局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切实做好应对工作。各地积极响应。以遂宁为例,“全市农业保险机构勇于担当,2019年生猪保险保费收入6090万元,赔付1.31亿元,赔付率超过200%,充分体现出保险在应对重大突发风险时的‘压舱石’作用。”遂宁银保监分局副局长杜向阳介绍。面对突发的生猪疫情,眉山银保监分局督促相关保险公司启动应急预案,调集人手全力以赴进行承保、查勘、理赔等工作,切实做好承保、防灾防损以及灾后理赔工作,支持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保障投保农户合法权益。在2019年和2021年两次生猪疫情中,眉山保险公司累计支付赔款达3亿余元。据统计,2019年,全省保险公司理赔生猪达到309.73万头,支付赔款16.94亿元,受益农户148.97万户次,创下生猪保险赔款历史新高。风险点和客户需求在哪里,生猪养殖保险的创新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应对生猪疫情的过程中,财政、农业农村、金融等多部门联动,密集出台举措,逐渐探索形成一整套财政、环保、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进一步为川猪系上发展的“安全带”。2019年,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支持稳定生猪生产八条措施;2020年,四川银保监局联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完善生猪保险产品 促进生猪稳产保供的通知》,扩大生猪保险覆盖面,并首次印发我省农业保险行业示范条款;2021年,四川银保监局再度加强与农业农村厅、财政厅的沟通协作,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也出台一系列通知,督导保险公司加快生猪保险理赔,帮助农户积极恢复生产。此外,四川银保监局还指导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建立全省生猪数据监测制度,省保协农险专委会牵头成立了“生猪保险稳产保供”专项课题组,研究解决行业重点关注问题,进一步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形成合力,更好地守护群众的“肉盘子”。中华财险四川分公司在南充营山某大型养殖场进行实地验标。中华财险四川分公司供图保价格助力熨平“猪周期”生猪价格指数险为养殖户“保驾护航”“养猪,一定要买好保险,更要有好心态。”8月11日,童其权谈及创业路上遇到的危机,不由感叹道,“我们经历了一轮一轮的‘猪周期’。从短缺到过剩,循环往复,但总是在不断向前进。”童其权口中的“猪周期”是指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当猪肉价格高时,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生猪供给增加,导致肉价下跌;当肉价下跌时,农民减少养殖造成生猪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童其权说:“发展到2014年,我们的生猪养殖有一定规模了,却遭遇市场猪价大跌,无法覆盖养殖成本。当时,吉林分公司也正在建设中,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面对生猪价格的下跌,2014年9月24日,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印发〈四川省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川内多个区县探索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利用保险手段分散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熨平“猪周期”,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度过危机。根据保成本的保险原则,反映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被市场普遍作为理赔触发指数。看起来合理的专业方案,在推行时却遇到了难题。“跌破了猪粮比,一头能赔多少钱?”面对养殖户问得最多的问题,相关人员却很难简单解释清楚。因为,这里涉及复杂的计算。针对这一问题,四川创新推出以生猪出栏价格作为理赔触发参数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行业引入生猪市场历史数据和其他变量科学建模,经过反复测算,确定初始保险价格。若官方发布的出栏肉猪价格低于此价格,保险公司对差额进行赔偿,直观简单。”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农险专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猪价持续上涨,整个保险期间均未触发理赔,而成都98户投保人仍获得了锦泰保险近500万元的赔付,这是为何?答案是“浮动保险价格理念”的引入。锦泰保险将这一创新承保理赔方式称之为“回算”机制,即在保险期届满后,根据保险期间内生猪价格异常波动、整体走势和饲养成本等参数变化,计算出初始保险价格的偏离系数,得到最终保险价格并以此为赔付依据,提高保险赔偿与风险损失的一致性,保障养殖户的投保积极性,避免“逆选择”(在生猪行情上涨时不选择投保)导致脱保。“出栏价格与回算机制两大关键创新,引起业内关注,更让四川的经验走出了省,也在接下来的市场波动中更好发挥了保护伞作用。”四川银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创新实现“开新局”聚合全方位金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从保成本到保价格,生猪保险的扩面、提质、增效,与产业提档升级密不可分。2021年4月28日,1030头种猪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走”下飞机,这是四川省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家好”)从加裕公司英国场引进的海外优质种猪,也是眉山生猪养殖业首次直接从国外引种。引种完成后,万家好GGP种群数达到2400头,产能大幅提升。“生猪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让猪周期受到影响,好在有保险托底,2021年人保财险眉山市分公司为我们赔付了1400多万元,挽回了损失。危中有机,公司在低谷期对猪群结构进行了调整,淘汰产能低下的、补充优质高产的品种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谈及如何应对风险,万家好总经理吴锐很有经验。今年,这批引种猪的后代种猪开始供应市场。同时,在严格的生物安全、高品质饲料等多方面元素的支撑下,万家好等养殖龙头企业猪群规模不断增长,眉山养猪业复产表现出良好态势。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两年不懈努力,东坡区生猪生产已恢复到正常水平。遂宁近年来也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能,产业资本加速进入养猪行业,对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唐建宏表示,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通力配合,利用金融工具去解决产业痛点、难点,为服务生猪稳产保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长期以来,生物资产因难以被精准价值评估和风险管控,让农业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童其权曾提出一个疑问:“猪是一种资产,为什么不能作为抵押物让养殖户获得复产的资金?”2021年4月在邛崃落地的“生猪活体贷”项目,就成功解决了不少养殖户融资难的问题。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农险服务人员了解到邛崃市农业农村局正在为当地生猪养殖户牵线搭桥,寻找资金支持。恰逢嘉林生态农场有贷款需求,但苦于缺乏足值抵押物,融资屡屡碰壁。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多次与当地农业农村局、银行、养殖户沟通磋商,最终推动各方达成一致,确定以“生猪活体贷”的方式向银行贷款。该模式以生猪大灾保险为依托,为农户提供720万元风险保障,同时借助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与银行联动,成功为养殖户放贷200万元。“生猪活体抵押+保险保障+银行授信”模式为盘活生物资产打开新的思路。中华财险农村保险事业部高级专员邓晓瑞解码该模式:“保险公司为养殖企业提供生猪养殖保险,银行是保单第一受益人,并据此进行授信。若出现保险事故,赔款将用来偿还贷款。”保险机构已在各地积极试水:人保财险遂宁市分公司在射洪市为当地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提供融资3000万元,并在今年通过保单贷发放贷款140余万元;平安产险遂宁中心支公司在生猪养殖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了生猪活体运输保险、生猪大灾保险、养殖圈舍、养殖人员意外伤害等险种,并通过银行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结合平安千里眼验标、智能点数、平安爱农保等技术优势,打造了一揽子全方位保险模式;2020年底,中航安盟四川分公司在南部县落地其第一笔生猪活体贷后,接连在绵阳平武、江油、盐亭、三台、北川、成都金堂、内江隆昌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并开发智慧养殖平台,利用AI、物联网等保险科技,将活体生猪数字化、资产化,以数字化资产与银行进行合作,开创生猪活体贷金融服务模式,目前其“智慧养殖”生猪活体贷规模已超过2亿元。以保险为桥,把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是抵御“猪周期”的又一创新利器。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农业农村保险部总经理李云杰介绍,人保财险一直积极探索“保险+”协同模式,除了推广“保险+银行”、开发银保融资增信产品,公司还开展了“生猪保险+期货”和“生猪饲料保险+期货(权)”试点,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落到实处。2021年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我国首个活体交割的期货品种。当天,在农业农村厅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华西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3家共同签订了我省首单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的保单。来自四川银保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省银行业当年累计向生猪产业投放贷款209.87亿元,四川生猪产业贷款余额483.08亿元,较年初增加74.67亿元,其中生猪养殖贷款余额313.59亿元,较年初增加52.11亿元。8月12日,一份调查问卷发到不少遂宁的养殖户手上。“育肥猪保额是否能覆盖养殖成本?生猪赔付满意度如何?还有其他哪些需求……”遂宁养殖户王江面对这些问题认真填写。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农户个人或养殖企业展开,旨在进一步了解当地生猪保险在生猪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成效,认真听取生猪养殖户的意见和建议。在聚合金融资源服务“三农”客户、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四川农险仍在继续探索。声音张保东(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近年来,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四川银保监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发挥公司机构网络人才队伍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全面服务四川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围绕《四川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完善多元化农业保险体系:一是“保成本”,提升大宗农产品覆盖面,深入推进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二是“保特色”,立足川茶、川菜、川果、川牛羊等“川字号”优势产业,实现“10+3”产业特色农业保险全覆盖;三是“保收入”,创新性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试点;四是“保企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员工意外、农场责任等潜在风险,开发“一揽子”全产业链保险产品。下一步,公司将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功能,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力量。曹志文(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总经理):为实现保险支农助农、稳定生猪供应、盘活农村资产的目标,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在做好传统保险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多元化的“保险+”模式:2022年5月,公司联合华西期货、平安期货在凉山州布拖县开展了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该项目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立项,运用创新金融模式,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了生猪养殖价格风险保障;2021年与银行合作,利用活体牲畜保单抵押贷款方式,为养殖户提供融资、盘活资产,在邛崃落地了生猪活体贷项目,成功解决了养殖户融资难的问题,该模式以生猪大灾保险为依托,为农户提供720万元的风险保障,同时借助当地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与协调,与银行联动,成功为养殖户放贷500万元,盘活了养殖户的现有资产,丰富了养殖户的融资渠道。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面铺开 助力打造 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川落地一览扩面●2017年,35个产粮大县纳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范围●2021年,41个产粮大县启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工作●2022年,76个产粮大县全部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增品●2017年,针对水稻、玉米、小麦品种,我省首次启动农业大灾保险试点●2021年,我省首次启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托底农民三大粮食作物种植总成本●2022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在川内产粮大县全面铺开提标●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每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保险金额分别为400元、400元和300元●完全成本保险:每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保险金额分别为1100元、800元和700元(记者 卢薇 田姣 彭瑀珩)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博园拉开大幕。今年首次将主会场活动放在四川,既是对四川农业大省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四川抓好三农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托底水稻、玉米、小 麦 这三大主粮生产,是农业保险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担当。今年2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四川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四川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从2022年起在四川全部76个产粮大县开展完全成本保险,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要达到70%以上。这一险种推进情况如何?如何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这个金秋时节,记者走访了眉山、遂宁等地。位于遂宁市安居区的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当地不少种植大户都投保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记者 卢薇 摄看部署保障粮食安全高位推动三大主粮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风吹稻浪遍地黄,颗粒归仓丰收忙。每年8月,四川各地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2021年8月5日,正在田里忙活的达州市开江县水稻种植大户程先容,收到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为她签发的“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单”,标志着我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首单落地。2022年8月12日,遂宁市安居区陈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兰与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的查勘员,顶着超过40℃的高温在田里查看干旱给玉米、水稻带来的损失情况。“受灾之后心不慌,是因为今年我们种粮大户都投保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还好有保险托底,不然我的损失可能达上百万。”陈兰表示。一年时间,从“尝鲜”到普及,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正向四川76个产粮大县全面铺开。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在川落地开花,标志着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农业生产部分成本逐渐向保总成本、保收入转变,其推进过程基本分为“三步走”:2017年起,35个产粮大县陆续被纳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范围,保险保障程度得到提高;2021年,在综合考虑我省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经营情况和保险推进情况基础上,将41个产粮大县列为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实施县;2022年,全省76个产粮大县全面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这背后,离不开多方合力、高位推动的机制保障。根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四川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财政厅会同四川银保监局和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林草局6部门,于2020年成立了四川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在四川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的有力推动下,我省农业保险快速发展: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承保品种不断拓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大粮食作物保险也随之扩面、增品、提标。“作为重要的国家惠农政策,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可有效提高四川省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有效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四川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育林介绍。看行动创新“四川路径”冲刺三大主粮保险覆盖面超70%目标按照“路线图”“时间表”要求,今年起,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要达到70%以上。如何确保达成这一目标?任务纳入政府考核。四川将三大粮食作物投保覆盖面纳入各市(州)领导班子的乡村振兴相关考核指标,《方案》明确,2022年将在乡村振兴各市(州)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中纳入三大粮食作物投保面积覆盖率因素,这一创新做法也得到中央农办的高度认可,为兄弟省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四川路径”。财政补贴分担保费。《方案》明确,投保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按照中央财政补贴45%、省级财政补贴27%、市县财政补贴3%、农户自缴保费25%的比例实施保费分担。经初步测算,预计每年将多争取中央资金3.9亿元,省级财政增支约2.3亿元,增加约200亿元风险保障。承保理赔制度优化。四川银保监局指导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设立农业保险专业工作委员会,探索形成“监管指导、协会牵头、行业共商、主体负责”的农业保险发展新模式,在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提升覆盖面、优化承保理赔制度、规范工作费用支付、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层层落实统一行动。四川银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农险专委会专门成立“三大主粮承保推进及规范”项目组,积极协调,聚合各方力量,在76个产粮大县实行“一县一策”,逐县同当地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会商明确预算、指标等,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推进、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配合各地相关部门定期通报各县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推进情况和当期保险覆盖率情况,督促各县区加大力度,全面提升覆盖率;此外,制定《推动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提升覆盖面和确保规范性工作方案》,组织各农险经营公司开展统一行动、标准宣传,将农险政策和优质服务及时带到农业生产一线,让广大农业生产者实实在在受益受惠。今年4月,在眉山市仁寿县龙马镇江西村,202户村民以集体形式向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眉山中心支公司投保了1118.6亩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获得89.5万元的粮食安全风险保障。“这是投保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际推进投保工作的过程中,允许村集体组织小农户集体投保、分户赔付,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则单独与保险公司签单。为何这样做?中国太保产险眉山中支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村民多而分散,如果挨家挨户宣讲、签单,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家中多为老年人,他们更信任村集体组织的统一投保。”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扩大投保覆盖面,在各级政府和财政、农业农村和银保监等部门的支持下,全省16家农险经办机构均把深入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作为今年业务发展的头等大事,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政策宣传,加快承保进度,有力提升全省农户和粮食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得益于政府、监管、农险机构的合力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以眉山和遂宁为例,截至8月15日,眉山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投保面积整体覆盖率达82.03%;截至6月末,遂宁市水稻玉米保险覆盖率达到90.4%,当地种粮大县已全部推广落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看成效护航“天府粮仓”发挥政策性农险“减振器”“稳定器”作用“种粮虽是靠天吃饭,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眉山分公司负责人王星权表示。他管理着位于眉山的数千亩制种和种植基地,今年通过人保财险眉山市分公司,为基地种植的三大粮食作物投保了完全成本保险。王星权介绍,此前投保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每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保险金额仅为400元、400元和300元,而现在每亩保险金额提升至1100元、800元和700元,较之前的保障水平翻了一番,除覆盖种子、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以外,还能覆盖人工、土地等成本。遂宁市安居区巧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巧也有同感,今年合作社大力参与撂荒地整治,让荒地变良田,“有政府补贴和农业保险托底,我们真切体会到了‘谁种地,谁受益’的政策红利。小农户也被纳入了完全成本保险保障范围,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种粮积极性。而且农户自缴保费仅为12.38元/亩、9元/亩、4.76元/亩,相当划算。”得到农户交口称赞的不仅是承保服务,还有理赔服务。“幸亏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不然今年这15亩地的玉米就白种了。”7月29日,在绵阳市三台县紫河镇玉米受灾严重的16个村,农户收到了来自人保财险三台支公司的23.88万元赔付款。7月以来,全省多地进入“高烧”模式,对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长来说是一次“烤验”。关键时刻,四川农业保险挺身而出,为广大农户、农企撑起一张“防护网”,也使得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障作用立竿见影。8月12日,广汉市首笔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现场赔付仪式在连山镇龙泉村举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汉支公司当日完成111户受灾农户赔付。8月23日,四川银保监局联合财政厅印发《关于做好农业保险重大旱灾应急响应和理赔处置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启动农业保险重大旱灾应急响应;并要求按照各地区灾情发生、查勘定损的实际情况,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确保10月底前基本完成赔付。根据《通知》要求,人保财险、平安产险、中华财险、中国太保产险、锦泰财险、中航安盟、国寿财险、太平财险、安华农险、大地财险等在川农险经办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加大查勘力量投入,确保受灾农户报案及时受理,提升查勘时效,严格执行“保险公司应在接到报案后24小时内进行现场查勘”的规定。同时要求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建立理赔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种子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作物的收成和可持续发展。干旱天气使得人保财险眉山市分公司在眉山市东坡区承保的多个品种的制种水稻,出现减产甚至绝收情况。该公司迅速行动,组织农险理赔人员,赶赴受灾现场,为受灾农户测产定损,及时准确核实灾情,积极主动兑现赔款,全力降低农户的经济损失。截至9月中旬,全省共计收到三大主粮旱灾报案31251件,预估损失金额69088万元,目前已支付赔款12671万元,受益农户324756户次。其中,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启动大旱天气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抗旱保生产专题研讨会,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并组织数百名一线查勘人员奔赴田间地头,以最快速度对受灾农作物进行查勘定损,已完成9万余亩农作物的预定估损,预估赔付款超2000万元;中国太保产险四川分公司共接到三大主粮旱灾报案近2500件,目前已支付赔款超1000万元;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共计受理水稻玉米种植及完全成本保险旱灾报案约2000件,其中已决赔款上千万元,受益农户超14000户次;在简阳,玉米作物受灾情况较严重,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工作小组马不停蹄查勘17000余亩玉米地,以尽快让受灾农户拿到赔款……此外,各方紧密协作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四川银保监局督导各农险经办机构将农业保险融入农业整体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服从当地政府防灾指挥调度,协助开展灌溉作业、气象预警、生产指导等工作,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大春生产。在绵阳市北川县永昌镇高安村,满载15吨水的洒水车平稳地行驶在村道上,伴随着抽水泵的轰鸣声,一股股清流流进了干涸的玉米地,2000亩农田久旱逢甘霖。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绵阳中心支公司急农民之所急,在北川、盐亭等地以协调洒水车、捐赠抽水泵等多种方式将水送到田间地头。在巴中等地,平安产险四川分公司也向部分受灾较重的地区捐赠了价值数十万元的抽水泵、化肥等物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护航‘天府粮仓’,农险责无旁贷。”陈育林表示,接下来四川银保监局将积极督促农险机构理赔人员会同农业专家对农作物受灾情况进行全面损失勘察,秉承“快处快赔”的赔付理念,为农户防灾减损、改种复产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政策性农险“减振器”“稳定器”作用。

  (记者 祖明远)10月7日,“绵品出川·绵阳市优质农产品线上展示展销活动”正式启动,绵阳市90多家企业带着500多种优质特色农产品参展。据介绍,本次活动分为线上展示展销和直播带货两个板块,将依托网络平台,展示展销绵阳品牌,进一步提升绵阳优质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直播带货从10月7日开始持续到10月14日,4个直播间通过8天时间直播带货,直播带货的产品主要有绵阳米粉、江油肥肠、魔芋产品、菜籽油、腌腊制品等。据直播负责人介绍,“优选绵品”官方账号首场直播中,截至当天14时已累计销售30余万元,活动平台累计观看35万人次。线上展示展销则将持续一年时间,在5个平台展示100多种农产品,品种涵盖茶叶、山珍、蜂蜜、腌腊制品等山区特色农产品。

  (记者 祖明远)10月7日,得知政府工作人员要来免费发放茶苗,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村2组村民赵亚一大早就来排队。领到茶苗后,赵亚和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热火朝天地栽种起来。眼下正值栽种茶苗的好时机,北川县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技人员,免费将300余万株茶苗送到群众家门口,助力群众增产增收。在播种期间,为保障茶苗的栽种质量和成活率,当地政府不仅免费为村民送去种子,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为茶苗栽种把好关。赵亚家过去种了6亩茶叶,政府提供茶苗、技术,也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一年增收了近2万元。现在,赵亚计划再种两亩茶叶,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据北川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黎开强介绍,北川按照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组织村民抢抓时节,栽种茶苗。今年预计改建茶园5000余亩,其中新增加茶园面积2300余亩,力争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擦亮北川苔子茶“金字招牌”。

  (记者 祖明远)10月10日,记者从绵阳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绵阳市种业企业选送的水稻新品种“泰优粤禾丝苗”荣获一等奖,“深两优粤禾丝苗”荣获优质奖。据介绍,全省2021年“稻香杯”优质稻种植面积达713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5%。本次“稻香杯”评选共征集了156个品种,汇集了省内外众多科研育种单位、种业企业的最新成果。“泰优粤禾丝苗”“深两优粤禾丝苗”2个水稻新品种分别于2020年、2021年通过四川、国家审定,具有抗病、抗倒、耐高温、产量高等特点,并适宜作为再生稻栽培,推广面积已达20万亩。近年来,绵阳市以建设全国种业强市为目标,高质量构建了“1311”(1个种业强市建设总体方案、3大优势种业专项行动方案、1个创新中心建设方案、1套保障措施)全国种业强市建设体系,聚焦粮油优势种业,加快育种能力提升,2021年以来育成并申请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184个。

  (付江 记者 祖明远)10月8日,国庆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枫香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齐聚到党群服务中心,召开本月第一次联合例会。此前,枫香村谋划了一个乡村公园项目,一旦该项目落成,枫香村有望成为安州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枢纽。围绕“枫香公园”建设方案,会上所有人都积极发言,讨论异常激烈。近一年,这样的场景在枫香村时常出现。自2021年6月绵阳市委组织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将6名年轻干部派到枫香村后,这个产业发展一度相对滞后的村子几乎一天一个样。枫香村。资料图整合资源 先要“整合心气”2020年,原安州区沸水镇桥木村、红星村、枫香村三个村子整合后并入雎水镇,成为现在的枫香村。这3个村都曾是省级贫困村,彼时虽都已实现脱贫,但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发展仍相对较为缓慢。2021年,换届选举后,张理志成为枫香村党委书记,摩拳擦掌准备搞发展,“但新村矛盾多,调解矛盾占用了不少时间精力。”这让张理志颇为无奈。2021年6月,枫香村定点帮扶单位——绵阳市委组织部选派青年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来到枫香村,并为枫香村定下了“争一流、作表率”党建标杆村目标,鼓励枫香村大胆开展村集体经济运营模式探索等。通过互相列席会议、每周开展读书分享课等方式,这支“外来队伍”很快融入了村子,驻村干部带来的专业知识、产业理念,与村“两委”干部的“本地通”实现了“化学反应”。经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整合资源实现发展前,关键先要“整合全村人的心气”。为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想办法——有村民反映村委会离家太远,村里便争取项目打通村上的“断头路”,将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前;有村民认为村里5口鱼塘的承包过程存在“乱账”,驻村工作队便帮忙理清。问题一个个解决,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也逐渐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驻村工作队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搭建渠道 激活新的发展动力人心齐了,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驻村工作队在枫香村摸底调查时,也注意到了它的资源禀赋:枫香村处在白水湖、千佛山、罗浮山“两山一湖”的中心位置,风光秀美,此前就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如何做好山、水、林三篇文章?驻村工作队对接上一级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了特色农业、农业科普、田园旅居和数字枫香“3+ 1”产业体系和20个招商引资项目机会清单。在规划引导下,枫香村很快引进鲈鱼养殖基地项目,目前已投放鲈鱼苗12万尾,预计将出产10万斤、带动集体经济创收50万元。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发挥渠道作用,不仅引入第三方机构,策划编制“枫香公园”相关规划,还成功争取到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如今,驻村工作队还引入社会资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成立绵阳市首个“乡村招商公司”,引进职业经理人担任“枫香产业运营官”,进行全村域开发运营、数字乡村建设、产业招商及孵化等工作。蓝图已定、模式已成,但工作队人员是流动的,如何确保驻村帮扶工作稳定持续开展?在绵阳市委组织部指导下,驻村工作队明确了“三项会议”“联合学习”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并将各项制度汇编成册。目前,这套做法已在安州区范围内示范推广。

  (王丹 李国峰 记者 祖明远)不久前,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胜利村纪委书记曾斌对四组“芙蓉花溪”乡村振兴综合项目、附属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像曾斌一样,紧盯工程施工质量、推进进度、支付款项等关键环节,新桥镇18名村(社区)纪委书记(纪检委员)精准履行监督职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这也是新桥镇探索基层监督“前哨”的实践成果。近年来,游仙区纪委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基层纪检干部执纪能力,形成一批运转有序的制度性成果,建立起常态化机制,推动全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良好有序开展。在“区村直联”“一对一”模式框架下,游仙区纪委监委机关13个室、部(中心)直接对接12个村、社区纪检组织,通过加强日常工作指导、推动强化理论学习、开展“实战”教学、协助培树特色品牌等方式指导当地纪委书记(纪检委员)开展工作,累计为12个村(社区)的基层纪检干部开展业务培训6次,提级实战培训11人,解决数字化监督不强、问题溯源力度不够等业务难题21个。为进一步明确党风政风监督员监督职责,游仙区还专门制定了监督员工作办法,规范8项实施内容,制发“小微权力运行、监督流程图”300余份,同步建立监督履职定期汇报、问题定期研判机制,结合驻点监督、交叉监督、组团监督3种监督方式,推动一线监督精准反应。随着今年5月第一批344名党风政风监督员正式上岗,游仙区各党风政风监督员对所在村(社区)“小微权力”运行情况、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五大类20项内容进行“贴身式”监督,游仙区基层监督工作正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

  (付廷江 黄明新 记者 王云 何勤华)这段时间,凉山州会理市黎溪镇河漂村的芒果熟了。在白墙黛瓦的村落后面,一块块林缘地和林中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芒果树,树上吊着一个个诱人的果子。河漂村一带与攀枝花市仁和区隔金沙江相望,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在这种气候影响下,虽然金沙江就在眼前,但两岸山地常年干旱少雨。“我们村地理环境特殊,海拔落差特别大,江边水源较充足,可以发展早熟蔬菜。但山腰干旱缺水,以前试种过很多作物,不仅收成不好,还容易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河漂村党委书记石安富说。站在果园中间高高的观景台上,俯瞰上万亩的芒果林,石安富自豪地说起河漂村发展芒果种植业的历史:为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经济收入,2008年以来,当地因地制宜开始发展芒果种植业。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如今,全村芒果种植面积已有1.2万多亩,达到盛果期的有3000余亩。河漂村种植的芒果树不仅扮靓了村庄,还让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300余户农户中,绝大多数都种植了芒果。芒果平均亩产值可达8000元左右,光这一项就可使河漂村人均增收3万元。“我们这里出产的芒果品质非常好,而且它的成熟期在海南芒果之后、攀枝花芒果之前,刚好处于市场空档期,既不愁销路也不愁价格。”村民杨科明说,今年芒果刚成熟,周围许多农户的芒果就已经被收购商订购一空了,平均价格大概在每公斤2到3元。“河漂村找到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好路子。”石安富介绍,下一步当地将拓宽发展路径,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实现山脚早熟蔬菜、山腰生态芒果、山顶自然观光的农文旅立体发展模式,把河漂村建设成为一个“田园风光醉人,四季花果飘香”的生态宜居旅游小村。

  (记者 邵明亮)金秋时节,资阳市乐至县良安镇田家坝村的1000多亩红心柚成熟了。山坡上,金黄的柚子挂满枝头,长势喜人。站在村里的一个小山坡望去,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廖家坝渡槽就经过村里。高架渡槽和漫山翠绿的柚子树相映成趣。田家坝村对村里的几口堰塘进行了修缮,以储备更多的水源来发展产业。 受访者供图“欢迎来村里参观,价格看完再说嘛!”田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远楷这几天忙惨了。一件事情还没跟身边的人摆完,手里的电话又响起来,有客商询问柚子价格的,有村民咨询柚子销路的,还有邻村乡亲打听用工信息的……今年夏天,乐至县遭遇严重旱情,村里的柚子树也“上火”了,当时可急坏了干部和村民。今年春灌插秧期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给乐至县送来“及时雨”,这一次,大家再次把希望寄托在经过村里的那条长渠。“夏天正是柚子生长的关键时节,本来柚子生长需水量不是很大,但是今年太旱了,叶子晒得都快蔫了。”眼看村里堰塘里的水就要不够用,刘远楷再也按捺不住,拨通了乐至县毗河供水工程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刘远楷悬着的心落了地。原来,乐至县早已经跟负责供水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协调好,过不了几天就会给乐至县进行应急输水。有了充足水源,田家坝村的蔬菜大棚已突破40亩,面积还有望进一步扩大。受访者供图7月25日,听到渠道来水的消息,刘远楷和几个村民一路小跑上山坡。看着清澈的毗河水通过放水闸门源源不断流进村里的渠道,大家喜上眉梢。年初,考虑到目前渠道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水,刘远楷和村民商量后,筹集资金将村里3处大的堰塘进行了清淤修缮。“一个是扩大库容,一个是减少渗漏,渠道来水的时候,把村里的这些‘盆盆罐罐’都装满,平时用水的时候才方便。”刘远楷说。凭借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提供的充足水源,田家坝村产业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刘远楷介绍,蔬菜种植的用水量相对较大,过去仅靠一家一户的小堰塘和蓄水池,村里大棚蔬菜维持在二三十亩,而今年已经突破40亩,未来种植面积还有望进一步扩大。“过去缺水,村里发展各种产业一直畏手畏脚,现在有了水源保障,大家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记者 何勤华【人物名片】刘骥,2003年3月加入中国,现任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四川省综合帮扶优秀队员。【人物故事】“刘书记,现在村里变化大哦,欢迎你常回来看看。”10月8日,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吉布木呷给刘骥发去信息。刘骥是特合村原驻村。驻村工作期间,她带领村民兴产业、建新房,还将生病的妈妈接到村里一起驻村。虽然离开特合村一年多了,但她还和村民们保持联系。刘骥和特合村的故事,缘起于2015年11月她来这里担任驻村。特合村海拔在2100米至3100米之间,是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全村370户1499人中,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户432人。产业如何发展、农民收入如何持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完善,这是摆在刘骥和帮扶工作队面前的问题。综合帮扶队在刘骥的带领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大家因地制宜,动员村民种植花椒、核桃,养殖牲畜,同时利用农民夜校、新型农民素质提升班等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荐外出务工就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修建完成,64户贫困户搬离高山,喜迁新居。26户贫困户也住上了彝家新寨新房。集中安置点内还配备了文化广场,实施人畜安全饮水、污水循环处理等项目。2017年底,特合村整村脱贫。“我家买小汽车了!”这几天,村里的脱贫户马海五各向刘骥打来电话报喜。在刘骥担任驻村期间,马海五各因表现优异被发展成党员。脱贫摘帽后,在刘骥的帮助下,马海五各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门技术,顺利在外务工。现在,马海五各一家每年的收入超过10万元。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刘骥家里发生了变故。她70多岁的母亲已患糖尿病10多年,每天都要吃药控制血糖,驻村的前两年都是丈夫照顾母亲。2018年5月,刘骥的婆婆生病需卧床静养半年,也需要丈夫照顾。一方面,驻村帮扶工作分不开身;另一方面,年迈生病的母亲需要人照顾。征询母亲同意后,刘骥便把母亲带到村里。而母亲到村里后也闲不下来,和村民一道种蔬菜、养小鸡,成为大家口中的“最老扶贫干部”。2019年6月,刘骥的丈夫在上班时不慎摔成胸椎压缩性骨折、肺挫伤入院。当时,特合村正处于“大排查”入户走访关键时期,刘骥在丈夫入院第一晚去医院探望,第二天又返回村上。丈夫出院后需静养3个月,刘骥又把丈夫接到村里照顾。儿子放暑假,回到西昌的第二天就背着书包到了村上。就这样,刘骥把家安在了村里。2021年夏天,按照组织安排,刘骥回到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担任机关党委书记。得知这一消息后,村民们依依不舍。“请大家放心,我永远是特合村的一员,会一直和大家在一起。”她说。离开特合村后,刘骥最放不下的也是那里和自己相处了多年的父老乡亲,她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变化,努力协助他们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

  (记者 邵明亮)10月10日,2022年四川省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培训暨动员会在成都召开,标志着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全面启动。我省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工作为全国首创,通过建立健全河湖长制督查专家库,深入地方查找河湖长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省河长制办公室已牵头组建进驻式督查工作组,将于10月18日至31日进驻广安市武胜县、乐山市夹江县、自贡市大安区开展督查工作。我省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主要围绕河湖长制“五大体系”“六大任务”,重点对进驻县(市、区)党委政府、河湖长及有关部门履职尽责,河湖长制“5+9”重点工作落实,各类警示片披露、部省暗访发现涉河湖问题整改等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在督查方式上,工作组进驻期间将通过个别谈话、调阅资料、受理举报、下沉督查、现场核查、走访问询、调研座谈、问题移交、媒体曝光等形式开展督查,将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并接受公众监督。未来,我省将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积极建立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长效机制,每年选择3—5个县(市、区)开展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5年内实现全省21市(州)进驻式督查全覆盖。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一年针,两年叶,三年飘带,四年抽筋不开花。”人们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川贝母的生长。小小的种子在冬天撒入土里,经过4年以上时间才能收获,这也致使川贝母成为一味名贵的中药材,每公斤售价可达数千元,被称为药中“黄金”。“可以多施点肥加快川贝母生长速度吗?”“播种后的管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今年是康定市鱼通镇农村娃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优虹准备尝试种植川贝母的第一年,由于缺少经验,早在几天以前,他就迫不及待向四川农业大学中药材栽培专家张利教授发来信息请教。专家服务团现场示范川贝母种植。9月28日,张利教授带领“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团第50团成员杨瑞武教授、廖进秋副教授,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的姜媛媛副教授一行,在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陈雩和高级农艺师李莉的陪同下,专程来到鱼通镇俄包村开展科技服务。“该村居民具有重楼、黄精等中药材种植技术储备,种植积极性高,同时这里生态环境优越,海拔高度也适宜川贝母的生长。”张利告诉记者,川贝母具有清热润肺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在中医药中广泛应用。但由于近年来市场需求大,野生川贝母资源日益稀缺,从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的需求来看,发展人工种植川贝母将成为大势所趋。选种、浸种、开厢、拌肥、播种……专家团不仅免费为种植户带来了川贝母种子,还走入田间,亲自将每一个操作步骤示范给种植户看,并细心讲解注意事项。“一 开始我心里也没底,有了专家的帮助,我有信心掌握这项技术。”杨优虹原本在外务工,因一次事故不幸失去了右臂,2019年返乡后他流转了近50亩撂荒地并成立了家庭农场,一心发展中药材种植。同村的中药材种植大户罗健康听说来了技术专家,也专门跑来学习,并邀请专家到自己的重楼基地指导,“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没术。”自2018年开始,张利教授团队深入道孚、稻城、康定、丹巴、金川、松潘等地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工作,通过“整团推进”,搭建了“企业+专家团队+基地+研究生”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当地中药材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示范引领能力,有效促进了当地中药材良种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康定自然条件优势突出,中药材产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阻力仍然存在。”陈雩告诉记者,“科技下乡万里行”服务团的长期帮扶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重要的科技力量,今后双方还将在技术指导、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10月3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席亚东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试验种植基地,查看工人们清理田块的情况。再过一段时间,他脚下这片土地将种上不同品种的青菜、花菜以及萝卜,他与团队专家又将投入新一轮的植保工作。专家查看新都试验种植基地辣椒情况。绿色防控,保护“川渝之魂”什么东西,川渝食客每顿饭都离不开?辣椒!每年两地都有数百种辣椒“打擂台”,只为选出最好吃的辣椒。川渝地区是辣椒种植大省,但常年低温寡照、湿润多雨的气候,带来的是辣椒等茄果类蔬菜的病虫害高发。“你看,这就是被烟青虫危害过的辣椒,果实和叶芽都蛀伤了。”席亚东摘下一个明显软烂的辣椒果实向记者介绍,除了虫害,川渝地区辣椒还容易遭受病毒病、炭疽病、疫病侵染,从而引发减产甚至绝收。为了更好地守护被视为“川渝之魂”的辣椒以及其他茄果类蔬菜,席亚东所在的川渝合作项目“茄果类蔬菜(辣椒、茄子)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与集成示范”课题组及省蔬菜创新团队,开启了长达多年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分别设在了简阳与新都。两地都种有相同品种的茄果类蔬菜,但在化学肥料农药施用比例、搭配不同作物种植、实际种植行间距等具体操作方面,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今年8月召开的川渝“辣椒、茄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暨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现场会上,考察专家组发现,与新都基地实施的常规作法相比,简阳基地建立茄果类蔬菜间套作体系,集成生态调控、精准施药、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技术,取得良好效果。“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植物与不同植物甚至是动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天然属性,达到化肥施用量减少三分之一、辣椒-花生套作辣椒单株平均增产2成、辣椒疫病发病率降低9成、辣椒烟青虫虫果率降低一半以上等显著效果。”席亚东欣慰地说,经过专家组评定,这套操作方法不仅在川渝好使,还能推广到整个西南类似气候环境的蔬菜种植区域。“十步以内,可能有解药”在席亚东看来,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受到的社会层面关注不算高,原因在于大部分蔬菜都于某个季节集中大量上市,时间短,“还没来得及引起关注就下市了”。关注度不高,不代表蔬菜病虫害问题不严重。席亚东还记得,在2012年,彭州部分地区莴笋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席亚东团队进行调查,发现原因是当年某种植物病菌大流行,才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减少类似事件发生,帮助种植户把菜种好,席亚东等川渝植保专家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就是将发病蔬菜植株以及发病地土壤带回实验室,对致病微生物进行分离培育、纯化提取,从而为制作生物农药和绿色生产服务。“微观环境非常复杂而奇妙。就像武侠小说主人公误食野草中毒后,在十步之内可能找到解药一样,我们也可能在环境中提取病虫害的‘解药’,帮助病株恢复健康。”席亚东笑着说。另外,市面上不少化学农药已经推行应用很多年,可能病虫害对其已经产生耐药性,因此该种类型农药可能已经失去原有优良效果。种植户过量施用化学农药,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植保专家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服务于种植户、农药生产商和政府决策者评价农药效果,并对于农药科学选用、合理施用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当前,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工作,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席亚东告诉记者,他与同事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植保力量。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近日,在绵竹市新市镇两河口村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汇演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前往观看。活动中,10支村民舞蹈队的20个节目依次上阵,旗袍秀、民族舞、广场舞……以村里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歌颂祖国。舞台上热闹的歌舞精彩上演,舞台边成熟的稻田波浪滚滚,演出内容贴近当地生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活动现场据悉,两河口村“罗运芝舞蹈队”才成立两个月,这次带来了旗袍秀《水乡温柔》,引起强烈反响。领队罗运芝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平时养猪,闲时组织养鸡大户、种田能手等6名妇女精心排练了节目,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美丽身姿。“马文琼舞蹈队”则有3年登台表演的经验。领队马文琼是退休人员,其余10余名成员都是舞蹈爱好者,大家经常一起自编自演舞蹈节目。“平时她们就是田间地头的主要劳动力,还有的在周边企业打工,傍晚忙完农活就赶过来排练。”村支书黎冬梅说,这几年全村舞蹈队发展到 6支,参与人数近70多人。本次活动两河口村有4支舞蹈队参与,另有6支来自绵竹市新市镇石虎村、范存村,孝泉镇等周边镇、村。虽然上阵的是村里的村民,有的年事已高,但大家配合默契,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活动也得到了村民大力支持,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本村的一名乡贤捐赠了2000元资金,还有不少村民主动站出来免费做志愿者。村民张小英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组织了40多名志愿者,大家帮着布置场地、维持秩序、引领老人、做好疫情防控等,确保活动顺利举行。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国庆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盆景技能大赛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龙村盆景集市举行。50名盆景从业者和爱好者齐聚一堂,大家以“艺”会友、交流心得。据了解,安龙村是远近闻名的盆景艺术村,每月7、17、27号均有盆景夜市,每月 8、18、28 号均有盆景早市,吸引了远近盆景从业者、爱好者来这里集中交易、采购,现己形成盆景集市、盆景培训、展示中心大楼、自由交易区、精品盆景、公园展示区,以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选手们正在制作盆景。 高修伦 摄本次大赛以川派盆景为制作方式,考查对盆景艺术、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修剪、造型等技艺。经过一个上午的比拼,选手们以树木、奇石、机架等为素材,经过匠心独运的处理,在一方方盆栽中呈现不同景致。除盆景技能大赛外,精品盆景展也是主要活动之一。“大家交流了制作技艺,同时也推介了自己的作品。”来自蒲江县的盆景从业者刘金刚,现场制作了参赛作品《两岸情》,同时将自己带来的8件造型别致的盆栽摆放到了精品盆景展区,引来同行们的啧啧称赞。来自崇州市观胜镇天盛路社区的选手蒋永光以作品《峨眉烟雨胜江南》夺得了三等奖。赛前他用小货车运来的60多个小型盆景,在集市上受到关注,引来不少游客选购。“我主要制作小型盆景,‘畅销款’价格一般在200元-300元。参加这样的比赛好处很多,选手们大多来自不同的盆景制作基地,通过比赛交流活动,我对大家平时制作盆景用的什么品种、采用了哪些技艺,都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还能获取各个基地的盆景特色、现在消费者的喜好等信息。”蒋永光说。在比赛场地旁的盆景集市,金弹子、罗汉松、腊梅……2000盆千姿百态的盆景,以别样的意趣在路边摆放,给游人带来赏心悦目的体验。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本次盆景技能大赛50名选手同台竞技,产生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系列活动基于郫都区川派盆景、精品花卉、观赏花木、花卉新优品种等良好的花卉产业背景,通过举办专业赛事、展会等,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计和新场景,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付久焱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说起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上门女婿巫显成,村里人个个都要竖起大拇指夸赞。10月8日,在村里庆祝敬老节大会上,巫显成被评为“孝亲敬老”榜样。当村党支部书记易祖彬将荣誉证书和奖品颁发到巫显成手上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巫显成家有岳父、岳母、妻子和一个还在念高中的女儿。2012 年,岳父王成龙因患帕金森和严重脑萎缩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巫显成就放弃在外的工作回家照顾老人,10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我岳父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没有劳力,种地耕田我就是主力了。”巫显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尽管我是‘招来的’,可岳父岳母都没把我当外人,周边邻里乡亲待我也很好。”有了孩子后,巫显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和妻子就到成都打工,孩子交给岳父岳母带着,没让巫显成夫妻操心。由于巫显成夫妇肯学肯干,一个月下来都有上万元的收入。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正当巫显成和王显明夫妇准备挣钱在城里买套房时,时年71岁的岳父因病被送到医院去治疗。因为脑萎缩,老人不仅神智已渐渐失常,而且还面临失语和瘫痪的风险。面对辛苦了一辈子的岳父,巫显成二话不说,放弃了在外每月上万元的务工收入,安心在家照料岳父:喂饭、喂药、洗澡……只要自己能胜任,他都没有叫妻子参与。巫显成告诉笔者,这两年,随着病情的加重,岳父已失忆且双手和全身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尽管如此,岳父生病10年来,从来没有出过卫生问题,家中也没有异味,别人来到家里也都说,打扫这么干净真是难得。而这两年,为了减轻岳父的痛苦,巫显成还自学理疗知识,每天帮岳父按摩,他还学习使用听诊器、为老人测血压……当巫显成所在的村民小组一致提名他为今年来龙村“孝亲敬老”榜样人选后,村支书易祖彬和老协会成员到巫显成家走访调查,巫显成的岳母对巫显成赞不绝口:“多亏了这个孝顺的好女婿照顾我们,这是我们家的福报呀!”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在近日举办的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培育出冠军优质米“宜优 1611”和特等奖第五名“玉龙优1611”的育种专家李耘感慨地说:“很多人潜心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出成果。跟他们相比,我很幸运。”杂交水稻科研育种攻关,是一场以年为计时单位的漫漫修行。自2006年担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水稻所”)水稻新品种育种团队相关负责人以来,李耘便与团队将一颗心沉入稻田中,春去秋来,一干就是15载。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李耘(左一)被授予奖杯。制定育种目标2006年,新品种选育团队正式组建,李耘和团队根据四川省乃至全国水稻生产需求,制定了“优质、高产稳产、适宜轻简化栽培的新品种选育”这一育种目标。方向有了,团队开始引进和筛选各种资源。他们先后引进了国内外2000余份特异种质资源,对每一份资源进行评价、鉴定,并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通过扩大血缘差异,增强杂种优势、塑造理想株型,创制新材料。“育种具体的技术路线,就是克服遗传累赘,实现有利基因重组,创制新材料,择优选择,优中选优,创新优化组合性状。”李耘告诉记者,这一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过程中,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整整5年里,李耘和团队的研究没有实质性进展。作为团队负责人,李耘感觉压力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水平有限?是不是育种方向有问题?是手里的材料不好还是技术不行?我是不是不适合做水稻育种研究?”压力到达顶峰的时候,李耘那颗育种助农的初心,也有了一丝动摇。就在该团队育种工作正式开展的第 6 年,也就是2012年,李耘和团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李耘在观察水稻长势。受访者供图育出优质父本“眼尖”的读者也许发现了,李耘团队育出的两个“稻香杯”特等奖品种“宜优1611”和“玉龙优1611”,审定名中的数字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父本,都是在这一年横空出世的恢复系品种“泸恢1611”。作为水稻育种恢复系材料,“泸恢 1611”在四川泸州、蒲江以及海南陵水等多地进行试验种植,都表现出了株型理想、抗病抗倒、品质优、恢复力强等优良性状。在“泸恢 1611”的基础上,搭配“宜香1A”“玉龙1A”等不同的优秀三系不育系,这才有了本届“稻香杯”特等奖品种“宜优1611”和“玉龙优1611”。该赛事向来有着“四川好米风向标”之称,今年参评的优质米品种更是多达156种,竞争空前激烈。对于“宜优 1611”斩获赛事桂冠,李耘感到喜悦但不意外,因为该品种也是2020年长江上游国家统一试验中唯一一个获得部颁一级优质米的品种,并且曾获得其他优质米评选奖项,“起点相对较高”。据介绍,2018年-2019年该品种在长江上游统一试验平均亩产达到了646公斤及以上,而在近两年的生产推广应用中,均表现出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抗倒、耐冷耐热等优良特点,深受种植农户喜爱。迎接育种新挑战“8月底泸州水稻收了,正好赶上海南南繁基地的秋播。”李耘告诉记者,时间进入一年的第四季度,为了加快育种进程,让品种繁育“快速稳定”,四川、海南两头往返飞,早就已经成为李耘等众多育种科研工作人员的常态。今年,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长江上游稻作区,都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烤”验,多地水稻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而这也引起了专家团队的思考:过去的优质品种,放在未来依然“能打”吗?“业界有一种声音称,今后的极端天气有可能会越来越常见。不仅是高温干旱,还有可能出现极端的低温冷害、洪涝灾害等,以前的品种很有可能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这些都给水稻育种带来了更多全新挑战。”还有5年便将退休的李耘说起未来的育种方向,依然激情满满。他表示,团队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培育优质的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期望选育出更能抵抗非生物胁迫(不利于植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伤害、破坏和死亡的非生物的环境条件)的水稻新品种。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涛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了“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名山区成功入选创建名单,成为雅安市唯一、四川省第二批进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县(区)。名山区紧抓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重大契机,立足茶叶、生猪产业发展,围绕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建设,着力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动能,深化业态融合,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加速推动名山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名山全面落实。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和候选县名单,泸州市纳溪区入选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名单。纳溪区境内群山叠嶂、溪流纵横,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的花田酒地、天仙硐、凤凰湖、欢乐派海滩公园等已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纳溪区享有“中国特色竹乡”“中国特早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美誉,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名区”。近年来,纳溪区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文化+”“旅游+”“文旅+”发展,持续加大红色文化、茶酒文化、民俗文化等的传承推广,狠抓研学旅行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育+旅游、数字经济+旅游、农林+旅游等研学旅游业态融合,培育文旅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提升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支撑能力。纳溪区先后荣获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区、四川省旅游强县等国家、省级荣誉30多项,是文旅部在四川省唯一的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其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分别在全国、全省交流推广。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