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手机app安装农业结构调整范文10篇 新城注册!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2004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823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75.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名特优新畜禽、水产品明显增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经过调整,初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格局。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同时,畜牧业和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各地在结构调整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耕作条件很差的地区,主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2004年,河北、山东、河南3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的46%%;油菜、花生、大豆分别向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集中,东北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占全国优质专用玉米面积的32.8%%;长江流域油菜带面积占全国的84%%左右;河北、山东、河南3个省牛肉产量占到全国的36%%。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许多地方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如山东的蔬菜、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陕西的苹果、山西的小杂粮等,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对于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水田8.68万亩(不包括临城),2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50010亩,一亩单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种植水稻年总用水量为3000万方,其中需要水库蓄水灌溉的约为1500万方,占全区农业总水库蓄水用量2850万方的52.6%。全区总蓄水量6128万方,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旱灾的频率较高,靠天收成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乡镇出现了农业生产给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水的情况,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旱减产。为此,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水稻从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单季晚稻,水稻复种面积从1990年的23.5万亩减少到20*年的5万亩。目前,全区已调整了34660亩,占现有86783亩水田的39.93%,通过“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可节省农业用水为250万立方左右。
种植结构由单一种植水稻为主逐步调整成水稻、蔬菜瓜果、旱粮等多种种植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加大对“水改旱”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1、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区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年复种面积为9.25万亩,产量14万吨。形成了以白泉、马岙、双桥、盐仓等乡镇街道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到20*年全区共建成省、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4只、面积16520亩,但全区每年还需要从外地调入蔬菜瓜果1.5万吨左右。随着连岛大桥的即将开通,港口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区的外来人口将大量增加,到“十一五”末,预计我区蔬菜瓜果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7万吨以上,优质无公害蔬菜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2、旱粮:旱粮是我区传统的种植作物,20*年全区种植面积为4.3万亩,其中玉米0.68万亩、番薯0、98万亩、大豆1.1万亩、蚕(豌)豆0.94万亩、大小麦0、06万亩。据市粮食局提供资料,我市2006年从市外调入玉米2.8万吨、大豆2.5万吨、进口大豆62万吨。因此,发展旱粮生产是我区“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3、水果: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现在水田种植水果10000亩,其中葡萄2000亩、梨2000亩、桃1000亩、柑桔及香柚5000亩。本地外畈涂地富含微量元素,生产的葡萄、柑桔、香柚口味上佳,在省内外享有盛名,优质水果呈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优质葡萄、柑桔等水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花卉苗木:我区现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900亩。随着我市生态建设的推进,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实施,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5、牧草:我区现种植黑麦草等牧草3500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白鹅、羊、牛奶等食草动物及其动物副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草食畜牧业将呈较快发展趋势,牧草种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区农业“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用水已大幅度减少,但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全区14个涉农乡镇(街道),从82年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几次的适当调整和完善,目前有家庭承包经营户5.11万户,承包水田面积8.68万亩。经过几十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年底止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6万亩,涉及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户1.92万户。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五种形式,即转包、出租、互换、代耕、转让,主要是以转包和出租这两种形式为主,占全区总流转面积的93.78%。近几年来,我区通过政策引导,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根据我区目前的土地种植现状还需要再作努力,从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期限普遍较短,据调查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内的面积占70%。由于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维持现状,这样就不能在土地上有好的效益回报,无法进入再投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于是出现小打小闹,缺乏投资意识和规模效益意识。
二是流转手续私自化。在土地承包权流转之中,手续不规范,表现为私下流转的多、口头协议的多、书面协议的少等。由于存在随意性,自由化程度较高,一旦双方有争议,容易发生纠纷,隐患着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流转面积分散化。全区2.16万亩的水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17.31%,共有3428户经营,户均经营6.3亩,最多面积的经营户也只有300亩。出现小面积种植、小范围经营、分散化耕作现象,形成不了连片成块、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造成种植成本增大、效益下降、积极性不高,因此起不了典型示范,推广经验,更带动不了其他农户的致富。
同时,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较多、利益较广,加上情况复杂,工作有难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缺乏思想重视,引导不够、服务滞后,使土地流转处于农户之间自流状态,严重影响了农业节约用水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进程。
我区处于海洋季风性气候,每年6月-10月台风、梅雨较多,下雨较为集中,很多田块的排水设施不完善,河床较浅,蓄水能力不强,渠道漏而不畅,不能做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严重影响蔬菜瓜果、旱粮的生长。蔬菜瓜果生产的设施跟标准化、无公害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在只有蔬菜基地进行沟、渠、路配套建设。多数地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由于农业的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存在,积极性难以调动。虽然近几年对农业的投入在加大,设施也在不断地改善,但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所以,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阻碍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速度。
“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现在我区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现有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的棉粮油干部,正处于转型阶段,所以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全面指导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的从业人员老龄化,目前从事农业一产的“50”以上年龄占绝大多数,“50”以下的人员多数都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标志,目的是让人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这点无可置疑。但目前从农的“50”以上人员普遍存在文化不高、观念不新、思想保守,很难吸收农业科技知识,无法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匹配。
虽然我区今年出台了扶持土地流转、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专项农业政策,规定对流转20亩以上种植蔬菜、旱粮的三年补助100元,冬季种植小油菜在20亩以上的补助每亩40元。这跟上级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08年国家、省对2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有120元,还可以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所以农户对种植旱粮的积极性不高。
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水改旱”作为我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逐步缓解工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矛盾。区政府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区域规划,3年内全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2、5万亩。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加快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经营,是我区进行“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让农民从根本上真正感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土地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宝贵资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可以没有农村和农民,但不可能没有农业,就我区而言如何做好农业这块土地文章,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观念:一是要从目前的农业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去思考、去探讨,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活、做好、做透;二是要从抛荒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利用它、开发它,从中变废为宝;三是要从墨守成规的分散经营或挨家挨户的经营中去解放出来,去相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四是要从农业这个产业或有或无的存在上解放出来,要名其份、正其身、给其位;五是要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种植观念和现代机械化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我们有能力把先人留下的这块宝贵资源利用得更好。
从目前来看,只有在2006年9月的时候浙江省出台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但对弃耕抛荒的行为处置力度还不够强。所以,建议省级对该办法予以完善,对这种不良行为予以更有力的制止、打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层面设置“高压线”,建立起保护好土地资源的长效机制。
在转变观念,制订法规的基础上,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做活做好这块资源文章。要把这块土地资源利用好,提高其产出率,发挥出最大效率,必须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入手做活流转。具体的形式是:“流转有偿、集中经营、市场运作”,就是将目前分包给农户的空闲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回收,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农业公司或合作社农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农业公司支付给村经济合作社的土地租赁费,再由村经济合作社将租赁费支付给农户。但这个形式的运作需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第一、在工作层面上。树立起政府工作就是引导和服务的理念。一是从政府层面,需要出台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从农业主管部门层面,需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在种植规划上、技术上、品种上、人才培训上、机械化推广上全程指导服务,为其参谋,竭尽全力,点击好这块键盘。三是从乡镇政府和村级层面,主要是要解决田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好土地的回笼工作,动田不动册的档案建立、租赁协议的签订、租赁费的发放以及前期的宣传发动等工作。做到“知者献其谋、能者献其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在工作方法上。其一是做到“先攻堡垒、后占阵地,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做好经营权流转工作。其二是建立以区政府牵头、农林局、乡镇及村负总责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第三、在市场运作上。组建农业经营公司(或合作社),将回笼的土地统一经营或租赁,并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企业性质为私有制。公司或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和享受利益,完全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第四、在资金落实上。主要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区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特别是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因为农业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的固定资金和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投入资金会很大,需要信贷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需要农业公司组成人员的自身投入,以此来落实资金,确保公司的生产能正常运行。
第五、在人员组成上。主要是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目前将这个农业项目直接提交给市场,可能会出现社会有关人士不感兴趣。工商界人士由于效益不高、回报不丰厚更不感兴趣。农民自身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没有能力承接。所以,目前只能是政府牵头,可以有农林局、乡镇、村相关人员,但要会经营、懂技术、熟情况的人员组成,由这些单位抽调几名人员去兼职经营农业公司,尤其在试点的地方需要他们全身去投入,去付出。让这些“知识分子”去从事农业,也是解决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老龄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最合适是这班人。古曰:“欲致鸟者先树木”,让他们去创造成功经验,一旦成功全面推开,将这个典型模式交给“职业农民”或其它有识之士去经营,起到抛砖引玉或者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了人、财、物、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解决了地、钱、人的问题。只要有心操作,定能结出硕果。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正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因此需要政府将集中资金对农业的硬件、软件方面进行投入,对规划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使规划的区域内实现沟渠路配套,灌排方便,做到沟渠浆砌化、路面砂石化、栽培设施化、耕作机械化。只有不断的投入,才能逐步改善农业的基本设施,改变靠天收成的局面。在软件方面要对规划区内具有一定规划面积以上的“水改旱”调整,给予直接补助;对“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农业龙头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予以奖励。应当加大对种植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的补助,补贴资金可以从水务部门争取因“水改旱”节约部分的水费,补助标准不得低于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同时要鼓励农户进行季节性“水改旱”,减少冬闲田,因此要积极调动农户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完成粮食生产考核任务,实现绿色过冬。对因地势较低,基础设施较差的水田要推广高产、省水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对采取此项技术栽培的农户也进行适当的补助。
1、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要依托科研院所,引进适宜我区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我区种植业的科技含量。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落实农技推广经费,定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究所专家讲课指导,利用各种机会去参观学习先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加大对农技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使其更快更有效的指导农业生产。
2、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其一,由于受传统的种植习惯的影响,新发展蔬菜种植区域的农民生产水平较低,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蔬菜、旱粮等的种植技术,逐步形成科技示范户带动大户,大户带动一般农户的体系。首先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得到实惠,然后才能在思想上及时有效地转变这种种植结构调整的观念。其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把重心放在“职业农民”的培训上,弥补“知识农民”的不足。
3、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生产的发展。前几年我区的示范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带动了马岙、白泉、双桥、金塘等区域蔬菜生产的发展,在今后新区域的发展进程中要继续发挥样板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对新规划的生产区域,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示范基地,然后逐步推广。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2.46万亩,其中水田8.68万亩(不包括临城),20*年水稻种植面积在50010亩,一亩单季晚稻用水量在600方左右,种植水稻年总用水量为3000万方,其中需要水库蓄水灌溉的约为1500万方,占全区农业总水库蓄水用量2850万方的52.6%。全区总蓄水量6128万方,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旱灾的频率较高,靠天收成的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20*年,很多乡镇出现了农业生产给生活和工业生产让水的情况,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旱减产。为此,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水稻从早晚稻二季逐步改成单季晚稻,水稻复种面积从1990年的23.5万亩减少到20*年的5万亩。目前,全区已调整了34660亩,占现有86783亩水田的39.93%,通过“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每年可节省农业用水为250万立方左右。
种植结构由单一种植水稻为主逐步调整成水稻、蔬菜瓜果、旱粮等多种种植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加大对“水改旱”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1、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区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年复种面积为9.25万亩,产量14万吨。形成了以白泉、马岙、双桥、盐仓等乡镇街道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到20*年全区共建成省、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4只、面积16520亩,但全区每年还需要从外地调入蔬菜瓜果1.5万吨左右。随着连岛大桥的即将开通,港口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区的外来人口将大量增加,到“十一五”末,预计我区蔬菜瓜果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7万吨以上,优质无公害蔬菜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2、旱粮:旱粮是我区传统的种植作物,20*年全区种植面积为4.3万亩,其中玉米0.68万亩、番薯0、98万亩、大豆1.1万亩、蚕(豌)豆0.94万亩、大小麦0、06万亩。据市粮食局提供资料,我市2006年从市外调入玉米2.8万吨、大豆2.5万吨、进口大豆62万吨。因此,发展旱粮生产是我区“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3、水果: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现在水田种植水果10000亩,其中葡萄2000亩、梨2000亩、桃1000亩、柑桔及香柚5000亩。本地外畈涂地富含微量元素,生产的葡萄、柑桔、香柚口味上佳,在省内外享有盛名,优质水果呈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优质葡萄、柑桔等水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花卉苗木:我区现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900亩。随着我市生态建设的推进,打造“海上花园城市”的实施,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5、牧草:我区现种植黑麦草等牧草3500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白鹅、羊、牛奶等食草动物及其动物副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草食畜牧业将呈较快发展趋势,牧草种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区农业“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用水已大幅度减少,但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全区14个涉农乡镇(街道),从82年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几次的适当调整和完善,目前有家庭承包经营户5.11万户,承包水田面积8.68万亩。经过几十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年底止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6万亩,涉及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户1.92万户。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五种形式,即转包、出租、互换、代耕、转让,主要是以转包和出租这两种形式为主,占全区总流转面积的93.78%。近几年来,我区通过政策引导,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根据我区目前的土地种植现状还需要再作努力,从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期限普遍较短,据调查土地流转期限在5年以内的面积占70%。由于流转周期的短期化,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维持现状,这样就不能在土地上有好的效益回报,无法进入再投入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于是出现小打小闹,缺乏投资意识和规模效益意识。
二是流转手续私自化。在土地承包权流转之中,手续不规范,表现为私下流转的多、口头协议的多、书面协议的少等。由于存在随意性,自由化程度较高,一旦双方有争议,容易发生纠纷,隐患着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流转面积分散化。全区2.16万亩的水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17.31%,共有3428户经营,户均经营6.3亩,最多面积的经营户也只有300亩。出现小面积种植、小范围经营、分散化耕作现象,形成不了连片成块、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造成种植成本增大、效益下降、积极性不高,因此起不了典型示范,推广经验,更带动不了其他农户的致富。
同时,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较多、利益较广,加上情况复杂,工作有难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缺乏思想重视,引导不够、服务滞后,使土地流转处于农户之间自流状态,严重影响了农业节约用水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进程。
我区处于海洋季风性气候,每年6月-10月台风、梅雨较多,下雨较为集中,很多田块的排水设施不完善,河床较浅,蓄水能力不强,渠道漏而不畅,不能做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严重影响蔬菜瓜果、旱粮的生长。蔬菜瓜果生产的设施跟标准化、无公害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现在只有蔬菜基地进行沟、渠、路配套建设。多数地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由于农业的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存在,积极性难以调动。虽然近几年对农业的投入在加大,设施也在不断地改善,但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所以,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阻碍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速度。
“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科技含量的高低,现在我区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现有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的棉粮油干部,正处于转型阶段,所以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全面指导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的从业人员老龄化,目前从事农业一产的“50”以上年龄占绝大多数,“50”以下的人员多数都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标志,目的是让人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这点无可置疑。但目前从农的“50”以上人员普遍存在文化不高、观念不新、思想保守,很难吸收农业科技知识,无法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匹配。
虽然我区今年出台了扶持土地流转、加快“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专项农业政策,规定对流转20亩以上种植蔬菜、旱粮的三年补助100元,冬季种植小油菜在20亩以上的补助每亩40元。这跟上级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08年国家、省对2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亩有120元,还可以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所以农户对种植旱粮的积极性不高。
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水改旱”作为我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逐步缓解工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矛盾。区政府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区域规划,3年内全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2、5万亩。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加快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经营,是我区进行“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让农民从根本上真正感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土地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宝贵资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可以没有农村和农民,但不可能没有农业,就我区而言如何做好农业这块土地文章,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观念:一是要从目前的农业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去思考、去探讨,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活、做好、做透;二是要从抛荒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利用它、开发它,从中变废为宝;三是要从墨守成规的分散经营或挨家挨户的经营中去解放出来,去相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四是要从农业这个产业或有或无的存在上解放出来,要名其份、正其身、给其位;五是要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新的种植观念和现代机械化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我们有能力把先人留下的这块宝贵资源利用得更好。
从目前来看,只有在2006年9月的时候浙江省出台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但对弃耕抛荒的行为处置力度还不够强。所以,建议省级对该办法予以完善,对这种不良行为予以更有力的制止、打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层面设置“高压线”,建立起保护好土地资源的长效机制。
在转变观念,制订法规的基础上,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做活做好这块资源文章。要把这块土地资源利用好,提高其产出率,发挥出最大效率,必须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入手做活流转。具体的形式是:“流转有偿、集中经营、市场运作”,就是将目前分包给农户的空闲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有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回收,将土地相对集中起来,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农业公司或合作社农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由农业公司支付给村经济合作社的土地租赁费,再由村经济合作社将租赁费支付给农户。但这个形式的运作需要把握好五个环节。
第一、在工作层面上。树立起政府工作就是引导和服务的理念。一是从政府层面,需要出台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从农业主管部门层面,需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好在种植规划上、技术上、品种上、人才培训上、机械化推广上全程指导服务,为其参谋,竭尽全力,点击好这块键盘。三是从乡镇政府和村级层面,主要是要解决田从哪里来的问题,做好土地的回笼工作,动田不动册的档案建立、租赁协议的签订、租赁费的发放以及前期的宣传发动等工作。做到“知者献其谋、能者献其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在工作方法上。其一是做到“先攻堡垒、后占阵地,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做好经营权流转工作。其二是建立以区政府牵头、农林局、乡镇及村负总责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第三、在市场运作上。组建农业经营公司(或合作社),将回笼的土地统一经营或租赁,并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企业性质为私有制。公司或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和享受利益,完全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
第四、在资金落实上。主要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区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特别是解决银行贷款问题。因为农业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的固定资金和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投入资金会很大,需要信贷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需要农业公司组成人员的自身投入,以此来落实资金,确保公司的生产能正常运行。
第五、在人员组成上。主要是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目前将这个农业项目直接提交给市场,可能会出现社会有关人士不感兴趣。工商界人士由于效益不高、回报不丰厚更不感兴趣。农民自身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没有能力承接。所以,目前只能是政府牵头,可以有农林局、乡镇、村相关人员,但要会经营、懂技术、熟情况的人员组成,由这些单位抽调几名人员去兼职经营农业公司,尤其在试点的地方需要他们全身去投入,去付出。让这些“知识分子”去从事农业,也是解决进入工业化时代出现“老龄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吃第一只螃蟹”的人,最合适是这班人。古曰:“欲致鸟者先树木”,让他们去创造成功经验,一旦成功全面推开,将这个典型模式交给“职业农民”或其它有识之士去经营,起到抛砖引玉或者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只有正确把握了人、财、物、环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解决了地、钱、人的问题。只要有心操作,定能结出硕果。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正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因此需要政府将集中资金对农业的硬件、软件方面进行投入,对规划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使规划的区域内实现沟渠路配套,灌排方便,做到沟渠浆砌化、路面砂石化、栽培设施化、耕作机械化。只有不断的投入,才能逐步改善农业的基本设施,改变靠天收成的局面。在软件方面要对规划区内具有一定规划面积以上的“水改旱”调整,给予直接补助;对“水改旱”种植结构调整,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农业龙头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予以奖励。应当加大对种植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的补助,补贴资金可以从水务部门争取因“水改旱”节约部分的水费,补助标准不得低于政府对种植水稻的补助。同时要鼓励农户进行季节性“水改旱”,减少冬闲田,因此要积极调动农户种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完成粮食生产考核任务,实现绿色过冬。对因地势较低,基础设施较差的水田要推广高产、省水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对采取此项技术栽培的农户也进行适当的补助。
1、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要依托科研院所,引进适宜我区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我区种植业的科技含量。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落实农技推广经费,定期邀请高等院校、科研究所专家讲课指导,利用各种机会去参观学习先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加大对农技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使其更快更有效的指导农业生产。
2、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其一,由于受传统的种植习惯的影响,新发展蔬菜种植区域的农民生产水平较低,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蔬菜、旱粮等的种植技术,逐步形成科技示范户带动大户,大户带动一般农户的体系。首先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得到实惠,然后才能在思想上及时有效地转变这种种植结构调整的观念。其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把重心放在“职业农民”的培训上,弥补“知识农民”的不足。
3、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生产的发展。前几年我区的示范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带动了马岙、白泉、双桥、金塘等区域蔬菜生产的发展,在今后新区域的发展进程中要继续发挥样板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对新规划的生产区域,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示范基地,然后逐步推广。
**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多数工作组都能针对各自点村的特点,协助点村因地制宜,谋求经济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区广电局工作组的点村,因冰灾造成榨菜失收,工作组协助村支两委号召农民将1500多亩榨菜全部改种玉米,今年玉米的亩平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点村老百姓自豪地说:常德市小商贩卖的玉米棒有20%来自我们武陵村,而且还远销长沙、广州。仅这一季玉米收入完全抵消了榨菜的损失。区农办工作组的点村动员群众对茶山进行垦复,基本完成了2000亩的除杂任务,垦复面积达500亩。区科技局工作组的点村,也对2000亩的茶山进行了除杂,并对400亩油茶林进行了补兜,同时还将300亩荒山栽上了杉树林。区委组织部和区农业局工作组派出一名专业技术员,在点村办了200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早稻产量每亩均在1000斤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区司法局工作组在点村办的100亩超级稻示范田产量也很高。区科技局工作组还协助点村帮助52个农户对100多头母猪投了保。区供销联社工作组帮助点村群众发展蔬菜生产,栽种西红柿100亩、辣椒300亩、苦瓜60亩、茄子300亩,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工作组还帮助点村将200亩高污染、低效益的珍珠池改造成了农田。区交通局工作组帮助点村引进芝麻、棉花优良品种,栽种面积达300多亩。区商务局工作组协助点村新扩葡萄园20亩,柑桔改质50多亩,开发荒山栽种花木300亩。区委办联合工作组扶持点村8个农户养殖大雁鹅。通过这些举措对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按照“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农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2019-2022年)总体部署,利用2019年秋种到2020年夏播前半年多时间,全市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4.3万亩,确保今年9月底任务落实到地块,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2020年6月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
结合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行调整,调减玉米、小麦等高耗低效作物,着力发展增加谷子、中药材、花卉、观赏绿植、油葵、油菜花、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增加生态绿化面积。
1、围绕小米优势特色主导产业,11个乡减玉米、小麦2.3万亩,增加谷子、高粱种植面积,发展小米产业。
2、围绕中药材特色产业,13个乡减玉米、小麦1万亩,增加连翘、金银花等道地中花材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通过认线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实施主体,建立台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表,制作农业结构调整分布图和景观设计图;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任务落实到村、户。第二阶段播前准备阶段。技术部门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种植户准备好种植品种所需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种植大户做好土地流转。第三阶段新增品种种植阶段。力求集中连片种植,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第四阶段督导检查阶段。农业农村局牵头,对各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定期开展调研指导、督导检查,确保任务完成。
根据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清单,分品种按时播种。调减作物小麦、玉米4.3万亩,在今年已全部落实。2019年秋种完成中药材1万亩,花卉0.2万亩。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包重点区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落地见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财政支持,市财政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强化金融支农,协调银行、担保等各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培养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人才梯次科学、产业链条衔接紧密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三)加强督导考核。将农业结构调整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考核结果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任务目标的进行约谈问责。
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土地在一家一户的农户手中,集中调整难度较大,农户配合调整的意愿不强,工作难度大;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目前种地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愿意改变种植习惯;三是种植结构调整地块要求在“两区”之外,增加了实施难度;四是种植效益低,农民对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五是农作物需要轮作倒茬,划定调整区的做法不够科学。
我们计划在调整规划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和土地流转大户为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坚持成方连片规模发展,力求打造千亩万亩示范片,完成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2020年春计划完成种植花卉0.3万亩,高粱0.5万亩;2020年夏计划完成种植谷子2.3万亩。
在镇水沟段两侧,规划种植了高粱花田景观,压减玉米2600亩,增加油葵、酿酒高粱等高质高效作物种植形成高粱花田,油葵推广高油品种矮大头,高粱推广酿酒品种红樱子。金秋十月,以高梁红为底色,以金色的油葵锁边,火红的高粱、金黄的油葵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观景期结束后,油葵、高粱又将以榨油和酿酒原料销售给榨油和白酒企业,促民增收。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原创: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地处**县中北部,辖17个行政村,人口15500多人,属浅山丘陵区,多数地区为片麻岩结构,地下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多年来,**乡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还多少有个收成,遇上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收成便会大打折扣,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以前,**乡农民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贩羊猪俏,贩猪羊俏”,效果不很理想。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2001年县委***书记到**乡蹲点调研,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得机遇,配合石家庄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决定在**、**两乡建万市生态种养区,山岗坡地上栽种果树,树下种植药材和苜蓿,林间养鸡养牛羊,形成“林果、药材、畜禽卖钱--树叶、苜蓿喂牛羊--柴鸡啄食害虫--畜禽肥田”的生态链种养模式。**乡党委、政府紧紧把握市动向,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报》、《**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都曾就**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做过正面报导。
现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老六样”农作物多已退居二线,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全乡以北竹为重点,辐射**、**、***、**四个村,借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大好机遇,抓住基地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激发农户大搞立体种养,集中连片打造立体种养园区。现已完成中药材种植5960亩,品种多达10余个,以远志、板兰根、丹参、柴胡、桔梗、黄芩为主导产品。柴鸡园区养殖达到15多万只,并辐射全乡规模和散养总量达到近30万只,涉及农户1000多户,靠立体种养,户均增收350元以上。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周转棚资金,与恒信公司联营,建成了**乡食用菌基础,以**、***、***为重点,辐射全乡15个村,建成温室大棚230多个,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涉及农户近230多家,食用菌品种以鸡腿菇、杏孢菇为主,间有少量平菇。每个标准棚每年可获利8000元至10000元,食用菌市场广阔,绿色无公害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高涨。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乡红薯生产量和品质在全县闻名,在省会也颇具市场活力,常年播种在6000亩左右,总产量达300万斤,**的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市场供不应求。乡政府引导组织在北部8个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和加工。红薯粉条加工作坊达到近百家,年可加工红薯350吨,粉条16万公斤,红薯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乡有着传统的养猪基础,**猪市在元氏、**两县颇有名气,带动了**乡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县扶贫办优种周转猪,建成了***、**、**、**、**6个规模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了全乡养猪业快速发展,全乡50头以上养猪大户236家,全乡年猪存栏超过5万头,人均2.6头,**乡的养猪业已成为一大产业。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乡原有枣园近8000亩,近年来退耕还林11000多亩,以行乐岗为中心,辐射11周围11个村,近2万亩枣园已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象我们这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小麦正常年份需要浇3-4水,用水量大,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来看,其投入惊人;而许多药材如远志等适宜于岗坡次地,播种后只需浇一次水;苜蓿草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需要一定的水,但其用水量远远低于小麦,**岗过去十里旱岗现在变成万顷绿田,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二是种药材大都省时、省力,能够腾出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农民非农化,劳动力民地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村是个只有450人的小村,近年来,药材种植发展到上千亩,占全部农田的70%以上,成了闻名远近的“药材专业村”。目前全村有4个果树嫁接队50余人常年在山东、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务工,每人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农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胆识。同时,**村的做法还在当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番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其间有受挫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调整进程。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首先是农民整体性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越激烈,现代农业的科技依赖性就越强,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其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把握,对能够带来高效益的新技术的掌握,适销对路产品的科学营销就不会达到理想境界,也就难以承担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任。其次是部分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结果常常使农产品品种种植单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农产品,结果是产品越多价格越低,农产品的总体规模效益呈现递减状态。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到底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的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有承穷受穷的思想,缺乏敢闯先、敢冒险的劲头,还有一些农民种惯了“老六样”“老两茬”,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云没有成效。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遇擦肩而过。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本次调整,**乡抓住了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机会,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抓住了***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机会,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建万亩生态种养区的决策,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所以效果突出。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本次调整,**乡首先跳出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圈子,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不仅围着市场转,而且迎着市场干。其次立足市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清了自己身边的土地、山场、气候和人才、资金、环境的优劣,扬长避短,真正找到了本地与市场的结合点。再次把握好了本地经济的特色,在支撑本乡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如**村气候、土壤、水分均十分适宜药材生长,加之农民也有种植药材传统,本次调整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抓住退耕还林机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很快西竹村由穷变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首先是搞好产前技术培训,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每年利用科春农闲时节,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以乡村家技术为主阵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中。其次是搞好产中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再次是政策引导推动农民自觉使用科学技术。采取优先扶持使用新技术经营新产业的农户等措施,使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效益,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体种养园区5个村,村村成立了中药村协会。***、***和**三个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依靠畜牧**防疫技术分站,成立畜牧防疫灭病协会。11个枣园建设重点村,都成立了大枣协会分会。乡政府在协调工商税务,提供场地房舍占地,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整顿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绿灯,在全乡上下形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乡培养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村种养大户***、***、***,***庄园大户***等,他们的致富事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成效,但是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实现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有规模才有市场,有规模才有效益。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必须树立两种意识。首先要树立经营意识,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地还是养殖,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树立风险意识。市场瞬息万变,任何经营都有风险,调整农业结构也不例外。调整出效益,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敢于面对赢亏,努力规避风险。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要探索采取农业结构调整参保和建立“风险联营”机制的办法,降低农民投资调整的风险,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乡药材种植已具规模,但没有一家加工企业;红薯加工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全乡已有2万多平方米食用菌生产规模,原创:却没有一家深加工企业,单靠与外地联合,出售原料产品;全乡每年有5万头猪出栏,却没有一家肉猪屠宰加工企业等等,这些农副产品没有产生附加值。乡政府要着力引导经济能人依靠本乡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努力实现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化,必须靠市场机制来推动。乡村两级要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培养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运行,完善各类协会《章程》,引导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树立有偿服务观念,树立协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共存共荣,互利协作,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5年,**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三色”农业为重点,以规模拉动、科技推动、产业化带动、市场促动、服务驱动为手段,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的,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民人均存收入达到2595.6元,比上年增5%,实现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突破。
1、以“三色”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坚持把“红”、“白”、“绿”三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产业化,引入新理念,提高品位,推动了“三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青岛先锋实业公司,在全县种植辣椒30万亩,其中,“益都红”辣椒5万亩,产品经保鲜加工直接出口韩国,在辣椒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坚定步伐。据调查,种植“益都红”亩产1500公斤左右,市场收购价1.5元/公斤,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较传统尖椒种植亩均可增收500元以上,较传统秋作物种植亩均增收1200元。大力发展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抢占了全国生产技术的制高点,全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15500棚,成为全国较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自2004年以来,对我县的“三色”农业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为推进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今年新建了投资2028万元的中瑞恒立公司,投资300万元的兴建菌业食用菌生产基地,龙乡菌业反季节食用菌基地正在建设。目前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达10余家。为改变沙区面貌,今年,我们及早动手,沿阳子线潴泷河两侧,新植速生丰产林10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3月份,全市植树造林现场会在**召开,**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速生丰产林示范县。11月29日全市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在**召开。**农业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2、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今年仙庄乡4万亩辣椒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定点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马庄桥、纸房、六塔等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大,总面积达到9.53万亩。大流乡前大流、刘圈,高堡乡吴家、马庄桥店上、固城乡张屯等生态农业示范村新建沼气池2000座,全县累计达到11000座,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近4万亩,陶河、后大流、霍子寨的秸秆气化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西侯的秸秆成型技术试点获得成功。一批农村能源项目顺利通过部、省级验收。
3、优质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收获面积45万亩,较去年增加1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3%,总产19.5万吨,较去年增4.6万吨。其中我县承担的20万亩部级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普遍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回收,为大面积发展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认可。今年以承担国家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完成优质小麦播种面积55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77.6%,主要有豫麦54,新麦18、周麦16、周麦18、濮麦9号等6个品种。通过以会代训等方式举办培训班35期,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为明年的优质小麦高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4、以弓棚西瓜为主的西瓜生产稳步发展。**西瓜主要分布在县东部的瓦屋头、高堡、双庙和县西部的大屯、韩村、古城、固城、阳邵等乡(镇)。种植面积4万亩,较去年持平略增。种植模式有花生套种西瓜,主要分布在县西部沙区;大弓棚西瓜,主要分布在瓦屋头,面积在4000亩以上;小弓棚西瓜重点分布在瓦屋头和高堡,面积在8000亩;麦套西瓜重点分布在双庙,面积在1000亩以上。其中瓦屋头镇的大小弓棚西瓜种植相对集中联片,种植面积在10000亩。
5、畜牧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全县猪饲养量达到80万只,禽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分别较去年增3.4%、1.3%,六塔后杨楼、固城南街等10个养殖小区先后通过市畜牧局验收。
6、劳务经济异军突起。2005年,全县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中介机构达86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余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900人,转移1129人,占任务的125%,转移就业率达100%;引导性培训2000人,完成3000人,占任务的150%。农民工资性平均收入达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的22%,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县委、县政府把特色经济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东椒、西林、中菌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三色”农业。通过算帐对比,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典型带动等一系列措施,适时引导群众,顺应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力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基本形成了千亩成方、万亩联片的规模种植优势,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尖椒生产基地;食用菌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已形成纸房铁炉庄、柳格高赵店等一批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种植户发展到15500户;今年沿扬子线万亩,成为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一是兴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以中国农大和河南农大为依托,建成了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韩村高科技示范园和双庙民旗示范园等一批高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外名优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17个。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特色明显、初具规模、效益可观的示范基地。二是健全信息网络。县农业局、科技局、蔬菜中心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了与农业部、全国部分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联网,及时向农民购销信息,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聘请专家组成技术顾问团,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一年来,全县共聘请专家100余人次,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400余期,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重点推广了反季节瓜菜种植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和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各乡镇还结合实际,多方聘请技术员直接指导生产,如瓦屋头镇聘请的山东昌乐西瓜专家,长期驻村指导弓棚西瓜种植,使瓦屋头镇西瓜种植得到了稳步健康发展,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形成了区域产业优势。
为全面推进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我们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财政政策、费用负担、风险补助、金融贷款、生产用地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同时积极探索“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新增投资2.4亿元,新建、扩建、在建各类龙头企业27家,全县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9家,其中申氏菇业公司、清阳针纺制品公司、宏海面粉公司、**县种子公司、百司特葡萄酒有限公司、源丰实业有限公司、清南养殖有限公司、濮阳市天口酿造有限公司8家企业被命名为市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置劳动力近万人,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8万户。申氏菇业公司通过联办基地、培训技术、回收产品的形式与全县5000多农户签定了回收合同,建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县粮食购销服务公司,与农户签订优质麦收购合同,带动20万亩的优质麦种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农产品流通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销字当头,营销开路,先后在大宗农产品生产区和销售区建成了仙庄辣椒批发市场、马庄桥蔬菜批发市场、阳邵乡苹果批发市场等26家农产品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27.5万元,占地面积519亩,年交易额1.9亿元。积极发展以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共创办各类民间合作经济服务组织38个,资产总额515.3万元,入会会员2万人,充分发挥了带动农户、连接市场的作用。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倡导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培育申报优质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澶都尖椒、宏海面粉、天福酱菜、清晨茶巾等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百斯特葡萄酒、冉峰乳制品、源丰蒜粉等市级农产品品牌,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空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特别是对“三色”农业实行了“四个一”管理,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二是责任制推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层层分解目标到乡(镇)和有关部门,落实到人,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健康运行。三是通力合作,搞好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信息、资金、物资、运销等服务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拿出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共同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今年以来,我们尽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弱,产品多是粗加工,半成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效益低。
三是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对外面的市场信息捕捉不及时,不能科学指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另一方面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四是部分乡(镇)村、农户思想观念滞后,没有从以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民的自身素质较低,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导致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各乡镇发展不平衡。
1、紧紧抓住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坚持立足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开发前景好的产品和产业,坚持不懈,在精、细、强、大上做文章,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优起来。坚持走培育特色农业的路子,逐年压缩劣质低效的粮食种植面积,建立富有本地特色,区域优势的农业经济新格局。同时,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继续培育壮大优质小麦、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养鸡、养猪等种、养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和出口创汇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形成新的农民认可的增收新亮点。
2、牢牢把握产业化发展和增强竞争力这个关键,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加入WTO后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致力于龙头企业培育、利益机制建立和营销网络营造三个主体环节。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促使一大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市场+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营销方式,早日使我县农产品进入超市等现代流通网络,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商品率。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实施无公害生产战略。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推行农产品品牌管理,要象抓工业产品一样,狠抓农产品的产品优势,稳步实施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战略。
4、切实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完成**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三上网”工程,推动乡乡上网,村村上网,户(指种、养、加大户)户上网进程,争取明年17个乡(镇)要全部实现微机联网,并使网络向规模场、重点养殖、种植大户延伸。同时,还要大力抓好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有效地服务指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毕节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编制了《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15.49万亩的目标,其中重点区域调减任务183.28万亩(公路沿线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52.26万亩,25度以下石漠化耕地60.92万亩)。着眼长远,大力发展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配套种植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人工种草、青贮饲料、油菜等短周期经济作物,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力争粮经比达35:65,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目标。据《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态专报》第18期显示,截止3月8日,全市完成玉米调减面积178.33万亩,加上新一轮退耕还林已实施的82.66万亩,实际调减完成260.99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315.49万亩的82.73%。在完成的178.33万亩中,重点区域完成调减面积110.55万亩,占183.28万亩的60.32%,其他区域完成调减面积67.78万亩,占计划任务65.64万亩的103.26%。
1.高位推动是前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46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并明确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具体抓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强有力的建设领导小组。在各县区编制完成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并以毕委办字〔2017〕85号文件印发了《毕节市今冬明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整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将计划任务下达各县区,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县区均编制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将调减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并成立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示范带动是关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明确要求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副书记、分管副县(区)长4个县级领导带头创办5000亩以上的示范点。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副书记、分管副乡(镇)长4个乡级领导各建一个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落实了县(区)级领导示范点40个,乡镇级示范点1200余个,示范点面积达122.22万亩,目前完成种植97.77万亩,占计划数的79.99%。各县区各显其能、各出奇招,大力推进示范点建设。如市委常委、七星关区委书记崔英魁在杨家湾镇高标准打造5000亩的茶叶示范点,引领茶产业发展。赫章县胡海县长在铁匠乡打造3600亩香葱、花椒2400亩的经济林示范点,在林下套种莴笋、松花菜、西南花、南瓜、辣椒等冷凉蔬菜,通过林下套种矮杆作物,形成以短养长,解决农户传统上单一种植马铃薯、玉米情况。赫章县农牧局科技人员沈亚挂任雉街乡党委副书记以来,在该乡双龙、拉夫两村领办藠头(火葱)360亩,从安顺市镇宁县引种蜂糖李120余亩,正在育苗拟建700亩的万寿菊,高标准打造示范点,实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赫章县平山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沿毕威高速、326国道按立体发展的思路,在管理好七星河畔樱桃产业的同时,借助该乡对江村瓦房组村民石维庆于2015年引种蜂糖李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在中海拔区域栽植了4000余亩蜂糖李,拟在林下套种辣椒,并与广州毕节商会、平山乡里人家电商平台签订辣椒销售协议,做到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点区域紧密结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3.督查考核是手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委、市政府明确由涉农部门的市直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从相关单位抽调40人组成8个督查考核组,变巡回督查考核为驻县蹲点督查,对示范点建设分类实行“月排名、季通报”,每天填记工作日记,反馈存在的问题,限期督导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乡镇,提请县区启动问责机制,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县(区)纷纷效仿,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成立督导考核组,对乡镇进行督查考核,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如赫章县印发《赫章县2017年今冬明春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明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乡(镇)进行考核排名奖励,一等奖奖励100万元、二等奖奖励80万元、三等奖奖励60万元。每季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县委、政府到该乡召开全县工作推进会,取消书记、乡长的奖励,干部职工奖励相应取消。大方县明确各产业项目种植奖补政策标准,新增种植辣椒按700元/亩、蔬菜按500元/亩、大豆按50元/亩、猕猴桃按1700元/亩、皇竹草按200元/亩、高粱按60元/亩、茶叶1000亩以上按1000元/亩等标准给予补助,并组成督查组跟踪督查。4.创新机制是保障。在资金保障上,各县(区)充分利用国家涉农资金政策,千方百计用好县级涉农资金,市级预算了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将扶贫产业子基金、贫困户“特惠贷”资金、恒大集团帮扶资金、盘江集团帮扶资金等整合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优惠政策,组建投融资平台,全市组建了县级农业产业投资公司44家,乡级农业产业投资公司114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借鉴“唐约经验”,采取“三变”模式,按照“成立合作社,流转坡耕地,申贷子资金,利用当地人,实现两目标”的思路,流转农户土地33.39万亩,支付土地流转资金8023.75万元,保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推进农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超市、进机关,努力开拓市外、省外市场,与市内2429所学校、16家医疗机构、71个超市采取订单方式签订了供货协议。在广州、重庆、贵阳等城市建立毕节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毕货出山”。5.技术指导是支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如赫章县兴发乡林业站科技人员杨蕊,在该乡带薪领办万寿菊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3300余亩,分期培育苗木120余亩,个人投入资金60余万元,购进大型耕地拖拉机和万寿菊植苗机械,除完成了自身流传的土地翻耕外,还承包本乡和周边部分乡镇的土地翻耕任务,自筹资金购进5000余株长果桑苗进行引种试验,培育板栗苗木200余万株,为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长效产业奠定基础。市直涉农部门抽派农业技术人员到县区,每个县级领导示范点均有1-2名农技人员进行长期跟踪指导。县乡已将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服务明确到点到人,全市已有4370名农技人员分赴各地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确保示范点建设质量。
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努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以建立大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为核心,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确保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保持同步。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增加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的百分比,加强农业避灾、抗灾能力;持续发展优势产业,继续推进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将“岱海鲤鱼”、“苜花香瓜”、“田也杂粮”、“岱海秋红”、“宁朔老豆腐”、“厂贡梁小米”等特色产业品牌做得更大更强的同时,还要加快地理标志认证的推进,促进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增加和档次的提升。
大力推进以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业,稳步推进以奶(肉)牛、肉羊、生猪和蛋鸡为重点的高效畜牧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行业整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从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将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把沿北山、呼阳公路、梅岱路的三条经济带重点打造,实现建设自治区中南部最大的种苗生产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高端奶源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一是北山沿线的生态经济带。加大在这片区域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和苗木基地的力度,多措并举吸引枫桦集团、右玉、鄂尔多斯等地的投资商建设苗木基地、进行生态绿化,力争经过2~3年发展,使全县育苗面积增加到10万亩,打造凉城县成为自治区中南部最大的种苗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借助上马奶粉厂的契机,增加奶山羊的养殖规模,并建成规模2万只的肉羊养殖场和1万亩苜蓿种植和加工基地。二是呼阳公路沿线经济带。这条经济带发展的重点在于引进龙头企业,要以设施农业和特色观光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甜玉米、中草药、花卉、设施草莓、大樱桃、西瓜等,打造凉城县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三是梅岱路沿线经济带。本区域重点是要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加强以苜花为中心的设施农业区域的拓展。在本区域,依托海高牧业的万头奶牛场和万头育肥牛场以及蒙荣牧业,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奶牛园区,肉牛养殖园区,肉羊、生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积极引进大型乳品企业来凉城县建设生产线,把凉城建设成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高端奶源生产加工基地。
调整农业结构时,要把调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注重保护环境。最终实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按市场需求调整结构,不仅要把握短期市场变化趋势,还要将目光放远,正确评估大范围内的中长期农业生产形势,依据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从而确定新的主导产业选择适合的龙头企业。要通过逐步的结构调整,要形成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经济强项、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格局,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凉城县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光热资源丰富,经济类型齐全,具有发展大农业的优越条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县各乡镇在资源种类、经济收入、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要依据整体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发展各项产业,并要特别注意大农业中农、林、牧、渔各项产业之间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体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协调有序发展。
在新形势下,要想让各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就要注重建立分工和协作关系,使资源优势与市场结构相结合,转化为经济和产业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利用比较利益理论指导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忽略包装和品牌,是很多农副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