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金新城线路测速森娱乐主管?雨水时节,土壤里涌动的春意已按捺不住。在平罗县姚伏镇永胜村,农民李雪春攥着新买的粮食种子,粗糙的指腹摩挲着饱满的籽粒,仿佛触摸到了金秋的脉搏。这片曾被“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困扰的土地,正通过一粒粒精心培育的种子,探索出了夏粮后复种秋粮的栽培模式,推动“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转变,守护了粮食安全命脉,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春节,雪下得早、下得透,墒情好,春播比去年提前了3天左右,预计2月25日开始到3月10日结束。”在姚伏镇小店子村小麦单产提升千亩示范田里,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薇查看墒情。今年,该县主推春小麦培肥精播早灌技术,通过选用宁春系列早熟品种,使小麦收获期与秋粮种植无缝衔接。
“早种一天,晚种一天,大不一样。一亩地种啥,讲究着呢!”在张薇看来,每年的春耕都像一场精密的时间战役。一粒小小的种子,对于农民一年收成来说,就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多了与老天“抢饭吃”的底气。数据显示,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田块亩均增产达15%,带动全县小麦单产提升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
在穗丰种业的智能气候箱里,稻种在模拟的塞北春风中萌发。稻种成苗率超过96%,高于国家标准。有了科技的加持,农户们不再单纯依赖祖辈口耳相传的物候经验,便可精准预测一年的长势和收成,亩产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在通伏乡建成1010亩高标准繁种基地,公司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年生产种子770万斤,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8亿元。”宁夏穗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晓利说,今年农户行动特别早,先前储备的80万斤水稻种子已全部销完,最近又到了小麦播种的时候,已经补了2次货,早熟品种正在改写这里的种植格局。
在平罗陶乐金丰种业的育种大棚里,来自武汉农科院的张敏博士,将长江流域的育种经验与塞北独特的光热资源嫁接。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来6—7次,在播种、授粉等育种环节进行技术指导。
“宁夏光照充足,雨水少、昼夜温差大,种子色泽好、果实饱满,病虫害少,非常适合蔬菜产业的繁种。”张敏说。在武汉市农科院创新项目推动下,金丰种业已开展了茄子、辣椒、甘蓝、西甜瓜等新品种展示及种子繁育试验,培育出的茄果种子在产量翻番的同时,抗病性提升了37%。
“用手机扫一扫种子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能溯源,识别种子真伪。”从实验室试管苗到田间地头,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数字身份证”成长。采访中,平罗县农业执法大队副队长刘金华正带领工作人员对种子销售企业进行日常巡检,手持检测仪30秒可完成品种真实性鉴定。目前,该县建立“技术指导+质量追溯”双保障体系,年培训农户超5000人次。
在平罗种业协会的展柜里,90个审定和登记品种构成色彩斑斓的基因版图。从武汉市农科院引进的茄子到湖南农大的辣椒,天南地北的种质资源在黄河灌区碰撞交融。这种“候鸟式”科研合作,让平罗成为全国种业的“创新驿站”,每年超30项科技成果在此落地生根。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平罗县诞生出22家制种企业,与9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目前该县的种子产业在全区能占到85%以上,制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种子年产量2300多万公斤,年产值4.5亿元,远销27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制种农户2.2万户人均增收12.7%。”平罗种业协会会长李耀宏介绍,未来,协会将牵头支持企业抱团发展,将平罗县种子小镇建设成西北地区种子交易、品种互鉴、信息交流、科技合作的平台。
在通伏乡的万亩制种基地,“企业+家庭农场”的模式重构了生产关系。农户变身“农业产业工人”,按照工业化标准参与种子生产。当亩均增收突破800元时,传统小农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鸿沟,正在被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填平。
从“靠天吃饭”到“藏粮于技”,平罗人用一粒种子,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悄然改写了2.2万农户的命运。春分将至,这片土地上的春播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章节。(宁夏日报记者强永利 张敏实习生陈子轩 文/图/视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