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线路测速郭亮: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及粮食供求展望 新城手机app下载?根据FAO于2013年6月发布的《201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的最新估计,2011—2013年,世界共有8.42亿人(约占世界人口12%)无法满足自身的饮食能量需求,与2010—2012年8.68亿人相比有所减少,比1990—1992年9.95亿降低了17%。这意味着,世界现有人口中约有1/8仍长期遭受饥饿,难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来维持活跃、健康的生活。现有饥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8.27亿人)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平均食物不足发生率估计为14.3%。
虽然饥饿人数一直呈减少趋势,但照此进展速度,要想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1996年和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分别提出的全球减少饥饿的千年发展目标似乎仍有难度,即:以1990年为基准年,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数量减半,以及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半。到2015年饥饿人口数量减半的目标肯定无法实现,但如果过去21年的年均下降趋势得以延续至2015年,那么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即从24%下降至12%)仍有望接近实现(即下降至13%),但前提是必须通过加强安全网和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来减轻饥饿,做到既解决眼前需求,又保证长期发展。
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已经在1990—1992年至2011—2013年总体出现大幅减少,但各区域在进展速度上仍存在差异,使得世界饥饿人口的分布情况出现了变化。世界上多数食物不足人口仍集中在南亚,其次是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亚和东南亚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而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亚及北非的比例却出现了上升。
非洲仍是饥饿发生率最高的区域,超过1/5的人口食物不足。食物不足水平及趋势在这一大陆内部也存在差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饥饿发生率最高,但过去20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已从32.7%降至24.8%。相比之下,北非饥饿发生率要低得多。总体而言,该区域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少饥饿目标方面仍未步入正轨,两个分区的进展都非常有限。
在多数亚洲国家,饥饿人口数量和比例都出现大幅下降,特别是在东南亚,但南亚的进展一直较慢。西亚饥饿发生率低于亚洲其他地区,但自1990—1992年来却呈稳定上升趋势。东南亚的进展最快,其发生率已从31.1%降至10.7%,其次是东亚。亚洲整体而言已经步入正轨,有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少饥饿目标。高加索及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已经实现这一目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已基本实现这一目标。
根据FAO 2013年6月发布的《2013年粮食与农业状况》年度报告,2010—2012年,就热量摄取而言,营养不足(即饥饿)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12.5%(即8.68亿人)。然而,这一数字与世界营养失调人数相比仍然微不足道,世界约26%的儿童发育不全,20亿人至少缺乏一种微量营养素,14亿人超重(其中包括5亿人患有肥胖症)。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多种营养失调情况。营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损失使人的生产力和健康水平直接下降,经济损失则占世界GDP的5%,相当于每年3.5万亿美元,人均500美元,从而给收入水平各异的国家带来令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经济、社会代价。因此,国际社会在近期内必须将解决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调视为最大的事项。
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协调措施是解决营养失调的当务之急。为了改善营养,减少上述代价,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协调措施,先从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入手,同时在公共卫生和教育领域开展互补性干预措施。农业历来在粮食生产和创收方面发挥着根本性作用,而整个粮食体系,从投入和生产,到加工、储存、运输及零售,再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在消除营养失调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各国农业政策和研究必须继续支持主粮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要更加重视富含养分的食物以及更可持续的生产体系。传统和现代化供应链能够加强各类营养食品的供应,减少养分浪费和损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以及民间社会能够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同时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多样化营养食品,从而帮助消费者作出更健康的膳食选择,减少浪费,为资源的更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FAO 2013年6月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与2012/2013年度粮食供应量减少和价格高涨造成相对紧张市场形势相比,2013/2014年度世界谷物供求关系较为宽松,收成前景看好,世界库存量有望得到补充,为市场趋缓和价格出现走弱创造条件。
2013/2014年度,世界谷物总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24.60亿t,比2012/2013年度提高6.5%,主要原因是小麦增产且美国玉米产量有望大幅回升。世界谷物消费总量预计将达24.02亿t,比2012/2013年度增长3%。发展中国家粗粮饲料消费量预计将连续第二个年度高于发达国家。小麦和稻米消费量增长将基本与人口增速同步,使谷物年人均消费量稳定在约153kg。
到2014年各作物年度结束时,世界谷物库存量预计将增长11%,至5.69亿t,为近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所有主要谷物的库存量预计都将有所增加,其中粗粮库存量增幅最大。由于世界谷物库存量预计回升,2014年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特别是玉米)预计将从2013年的14.2%提高至17.1%;主要出口国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预计将从2013年的8%提高至12.5%。
2013/2014年度世界谷物贸易量预计为3.06亿t,与2012/2013年度相仿。小麦贸易量预计将下降,从而抵消玉米贸易量的回升;稻米贸易量预计变化不大。参见表1。
资料来源:FAO《201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13年6月。表2至表5同。
2013/2014年度,小麦消费量在2012/2013年度下降的基础上预计将恢复增长,但增长仅涉及小麦食用消费量,饲料用量则很可能仍维持2012/2013年度的水平;2011/2012年度,由于粗粮供应十分紧张且价格高居,小麦饲料用量大幅增加。2013/2014年度世界小麦贸易量预计比2012/2013年度减少2.5%,主要是本年度有望增产的国家将减少进口,其中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如果不出现重大意外情况(特别是在产量方面),国际市场很可能呈现更趋稳定的态势,价格将从2012/2013销售年度的高点回落。参见表2。
2013年世界粗粮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达12.59亿t,这主要是受到美国玉米产量较2012年干旱减产的水平大幅回升的推动。其他若干主要生产国2014年预计也将增产,特别是中国玉米产量有望连续4年创新高。世界粗粮总产量预计回升,使世界库存量增至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世界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将从2012/2013年度14.2%的历史低点升至2013/2014年度的17.1%。在供应充裕和价格有望走低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饲料用量预计都将大幅增加。在出口供应量提高和世界需求增加的背景下,2013/2014年度世界贸易量预计将增长3.1%,其中玉米出口量将达1.03亿t,再创新高。参见表3。
2013年1月以来国际稻米价格呈稳定态势,但前5个月的均价仍高于2012年同期。2013/2014年度世界大米产量预计增长0.9%,达近5.0亿t(按碾米计),原因是预计亚洲天气条件改善。收益不高致使农民削减了种植面积,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北美洲及欧盟,这一趋势可能抑制产量的增速。进口需求趋弱是预计2013/2014年度国际大米贸易量缩减2.6%的原因。在出口国中,预计印度出口量降幅最大,但仍将再次保持最大大米出口国地位。越南、埃及、巴基斯坦、缅甸和美国的出口预计将增长。泰国的外销量将与2012/2013年度基本持平,因此仍低于2011年的创纪录水平。在进口方面,贸易量预计减少的原因是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菲律宾和泰国采购量下降。另外,中国进口量预计仍将接近2012/2013年度的高水平,原因是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间差距较大。参见表4。
即便一些国家遭受了不利天气条件,但2012/2013年度世界油籽产量仍将显著回升。油粕产量预计有所增加,但植物油产量增幅很可能仍低于趋势值。国际市场供应量增速预计低于产量增速,原因是本年度之初库存量水平低。
世界经济增速减慢,很可能致使2012/2013年度油和油粕的需求放缓。植物油/油脂消费量还可能受到生物柴油产业需求疲软的影响,而油粕价格居高不下预计将造成世界油粕利用量出现少有的缩减。油籽和油籽产品的季末库存量无论是在绝对量方面还是相对于消费量方面均将增加。尽管如此,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很可能仍低于前些年,特别是油粕。
油籽及其产品国际贸易量预计将下降,特别是油粕,原因是一些主要进口国国内消费量增长疲软。在油粕方面,接近创纪录水平的价格预计将导致进口需求减少。
总体上看,2013/2014年度开局以来油籽、油和油粕的国际价格走弱,原因是产量前景改善且消费增长乏力。油粕价格跌幅较小,仍接近历史高点,原因是本年度前半段市场对供应持续紧张有所担忧。在后半段,随着南美洲创纪录收成投放市场,而且如果对北半球下年度的乐观收成预测能够得到确认,油籽系列的价格可能回落。由于消费增长持续乏力,下年度增产前景预计将导致2013/2014年度世界库存水平及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油粕,从而预示价格将普遍进一步走低。参见表5。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FAO 2013年6月联合发表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年度报告,过去数十年,世界农业的特点是,发达国家政策导向的生产过剩和发展中国家的停滞增长。未来10年,世界粮食贸易预计将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和生产力增长将更加缓慢,农产品产量增长在中期有可能减速;在价格预计维持在相对高位之时,供给增长应该跟上需求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对于应对需求日益增长和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多年来,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许多因素导致农产品供需波动,包括能源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单产和总产量增长放缓等。未来10年,由于产量增长放缓,同时需求强劲且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预计将达到历史性高位水平。与此同时,农业产量增速放缓将阻碍农产品库存及时补充,这将使得农产品市场更易受到高价格波动影响。随着不确定性程度和频率不断增加,这种供需趋势的共同作用,意味着农产品价格必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持续上涨。
与过去10年相比,未来10年,玉米饲料和蛋白质粉实际价格预计年均上涨3%6~5%,牛肉上涨13%,猪肉上涨16%,禽肉上涨21%,奶粉上涨9%~11%,水产品上涨9%,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上涨16%~32%。与基期(2010-2012年)相比,未来10年,牛肉实际价格仅上涨3%,猪肉为2%、水产品为1%。所有其他商品价格预计将低于实际价格。未来10年,由于食物、饲料和鱼产品需求增长,以及生物燃料需求持续增加,谷物、油籽、糖、棉花和畜产品价格(无论是名义价格还是实际价格),预计都会超过2007年之前的10年水平。
人口增长是农产品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预期和变动是决定未来世界经济环境的重要因素,将影响到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未来10年,世界人口增速将下降至1%左右。所有地区人口增速都将放缓。即使如此,到2022年全球仍将新增7.42亿人口,从而将增加食物需求。发展中国家将持续人口高速增长阶段,其中非洲增长最快,年增长率达到2.3%。
到2022年,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均收入增长、膳食结构改变,以及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将成为世界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世界粮食、饲料和纤维类农产品的强烈需求,预计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最终将会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和需求增加。随着收入增加和富裕程度提高,发展中国家将从以主食和谷物消费为主,转向消费更多高蛋白质食物,如肉类和奶制品等,而肉类和奶制品消费增加将会导致谷物间接需求增加。
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消费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但其人均消费量总体水平仍将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量预计将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发展中国家不同农产品人均消费水平也将存在较大差异。东欧和中亚地区人均食物消费总量增长预计会非常快,因为这些地区收入增长最快。同样,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均食物消费量预计较高,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较低,这是由于收入增长差异性和分布不平衡所导致。
未来10年,国际农产品交易价格预计将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这将鼓励更多投资投向农产品生产与技术改进,从而促使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过去10年里,由于生产技术进步,世界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1%,但未来10年预计将下降至1.5%,仍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年产量增长速度为0.5%。导致产量增速变缓的原因之一,是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变得越来越有限。尽管一些新兴国家(如巴西和俄罗斯)正在开垦更多土地进行农作物生产,但是大部分国家正面临着非农用地与农用地争地所导致的土地限制问题。
过去20年,世界农作物单产,尤其是谷物单产年均增长速度已经变得非常缓慢,部分原因是用于农作物研发及优良品种传播方面的投资减少。尽管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生产力,但是任何改进都需要花费时间才能实现。因此,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生产资源有限,单产增长变缓的趋势预计将会持续。
从基期到2022年,小麦和谷物单产预计会增长约11%,高于甘蔗、棉花等农产品,但低于油籽作物。然而,考虑到展望期内相应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谷物产量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高于小麦(5%)和大米(2%)。谷物种植面积增长率同样将高于棉花(2%)和甜菜(-4.3%),但是会低于油籽作物。未来10年,生物燃料原料的额外需求(主要是玉米和油菜籽),正在成为发达国家谷物和油籽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畜产品饲料粮需求,是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从全球来看,谷物占农产品收获面积的比重将最大,达到35%,其次是小麦23%、油籽20%。
能源价格和其他投入成本的增长,都将导致农产品供给成本增长,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供给成本增长将导致集约农业资本和投入利润降低,进而又会减缓产量增速。与此同时,存在较多非集约农业的国家很有可能因其较高的净回报而增产,如基于牧场的奶制品和肉类生产。唯一的例外是像美国和巴西这样的国家,汇率贬值将有助于保持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力,抵消成本过高而造成的损失。总之,耕地稀缺、水资源受限、农业投入品增加和能源成本上升,共同成为能否以一种可持续方式实现较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从长期来看,保障粮食供给不断增加才能满足人口增加所产生的食物消费需求增加,并减小价格上涨压力。
未来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预计将出现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的特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大型新兴经济体,大部分农产品预计将会进入单产增长减速和总产量增长减缓的阶段。这种情况同样可能会出现在包括肉类和奶类在内的畜牧业。然而,世界农业产量增长预计仍将大幅超过人口增加。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将会持续快速增加,到2022年在世界农业产出中的份额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发达国家所占有份额将逐步下降。OECD农产品产量预计将会以每年1%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将继续在一些特定农产品,如奶制品、生物燃料和鱼油方面,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2022年,世界小麦和谷物产量将比基期分别增长16%和22%。未来10年,谷物单产年均增长率预计将从过去10年的1.7%下降到0.8%;小麦单产年均增长率将从过去10年的1.5%下降至0.9%;水稻单产年均增长率将从过去10年的2.4%下降至1%。到2022年,作为传统谷物生产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谷物产量都将有所增长,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谷物产量预计将占总产量增长的60%左右。发展中国家是最主要的水稻生产国,其水稻产量增长几乎占到世界水稻产量增长的全部。
小麦主要作为食物,因此小麦食用量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8%左右,小麦消费增长率较之过去将有所下降。谷物可以作为食物消费,也可以作为工业用料,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生物能源,这两种消费方式的需求都在不断上升。
到2022年,油籽作物单产持续增长和油籽价格高涨,将共同促使农民持续扩大油籽作物种植面积,因此世界油籽作物及其产品(食物蛋白质和植物油)产量预计将增长26%,但这一速度仍然低于前期水平。棕榈油占所有植物油产量的比重将增长到34%,但棕榈油主产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增长率将低于前期水平。
到2022年,发展中国家人均食用植物油需求量不断攀升,但仍将低于发达国家食用植物油需求量。作为生物燃料生产原料的植物油,在发达国家的需求量将增长迅猛,特别是欧盟地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植物蛋白质消费年增长率相对较低,因为动物蛋白质摄取率不断提高。但在欠发达国家,作为摄取蛋白质主要来源的油籽作物,在膳食中的比例将不断上升。
长期以来,生物燃料一直是农业原料重要用途之一,使得其价格保持历史高位。未来10年,世界乙醇产量年均增长率为4%.总产量将达到1 680亿L,比基期水平增长70%。乙醇产量增长率将低于前期的18%,主要是由于美国乙醇生产放缓。3大主要生物燃料生产国家和地区仍将是美国、巴西和欧盟,主要原料来源及其份额分别为甘蔗(29%)、植物油(15%)和粗粮(12%)。
美国和欧盟生物燃料生产和利用,主要是由现行政策所推动(如美国的新燃料标准和欧盟的新能源指令)。在美国,生物能源政策将在未来10年继续实行,40%的玉米产出将用于生产乙醇。巴西乙醇产量也将逐年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对混合燃料汽车的需求上升,同时出口乙醇给美国以填补其生物能源政策实施产生的乙醇供需缺口。
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生物乙醇产量预计将增长2/3,其中80%的增长来自巴西,剩余的20%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印度和中国。在印度和中国,只有不到一半的乙醇用于国内燃料消费。印度乙醇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糖蜜增产,未来10年印度糖蜜的产量将翻一番。中国乙醇增产主要来自于木薯和高粱。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考虑,中国政府严格限制玉米用于乙醇生产。
未来10年,世界生物柴油产量增速将超过乙醇,年均增长率为4.5%,低于过去10年,2022年产量将达410亿L。欧盟仍将是未来最主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和消费国,其他重要产销国家包括阿根、美国、巴西、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发展中国家生物柴油产量将于2022年达到140亿L,各国生物柴油消费都是由现行政府政策而非商业利益驱动。
新兴经济体粮食贸易将大幅增长。到2022年,在粗粮、大米、油菜籽、植物油等出口领域,发展中国家将占主要地位。未来10年,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仍将是农产品产量增长中心之一,东欧地区也有望加入,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成为粮食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在进口方面,未来10年,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区的食物需求和农产品进口增长将最为强劲。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特别是油籽、棉花和鱼类产品。到2022年,中国农产品消费增长预计将超过产量增长,因此,将更加依靠国际市场进口农产品和食物,以满足国内需求。
未来10年,传统农业出口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新西兰和美国,预计仍将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大宗农产品贸易占有很多份额外,这些国家已经在快速增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品出口上有了长足发展。
从中期来看,传统谷物出口国(如美国)将占据大部分的粗粮贸易增长,而新兴国家谷物出口将在粗粮与水稻贸易上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到2022年,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以及东欧其他国家总共将占谷物出口增长的51%。大米消费主要发生于生产国,过去10年大米贸易增长仅占世界大米消费量的8%。非洲国家日渐增长的需求预计将刺激国际大米贸易。谷物进口主要的增长市场将是中国、墨西哥、中东、北非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油籽和油籽产品国际贸易增幅已经超过小麦和粗粮。未来10年,油籽及其产品贸易量将持续高于谷物。中国将保持在世界油籽进口中的主导地位,2022年其油籽进口量预计将提高40%,达到近8 300万t。未来10年,植物油出口将主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中棕榈油将占植物油总出口量的2/3;2022年,欧盟、中国和印度将成为植物油主要进口国。中国和欧盟将保持蛋白质粉进口的主导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巴西。
为了实现2001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各国和地区必须通过加强安全网和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来减轻饥饿,做到既解决眼前需求,又保证长期发展。为了解决营养不足和营养失调,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跨行业综合协调措施,首先从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入手,同时在公共卫生和教育领域开展互补性干预措施。农业历来在粮食生产和创收方面发挥着根本性作用,而整个粮食体系,从投入和生产,到加工、储存、运输及零售,再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在消除营养失调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另外,各国农业政策和研究必须继续支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率的提高,同时要更加重视富含养分的食物以及更可持续的生产体系。生产率提高将是稳定食物价格、减少粮食不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