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招商主管?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受农产品协定的约束和影响,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发展中成员贸易优惠的相对减少,使得发展中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农产品纯进口成员,必然发生由于进口用汇增加出现支付上的困难。这些成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与农产品出口成员实行双边自由化贸易。
2.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农产品区域贸易自由化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区域集团内部展开。一些国家为谋求地区经贸合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如欧盟(1993年前称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也开始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目前已建立了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东非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
3.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程度,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多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对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不良后果促使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方面调整,并向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
4.三种贸易自由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走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尤其是双边自由化对全球自由化来讲,矛盾的程度尤甚,统一的程度不足。尽管这种双边自由化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它毕竟是与全球贸易自由化总目标相悖的。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实施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双边贸易自由化趋势将逐渐减弱,以至于融入区域贸易自由化潮流之中,或者最后回归全球贸易自由化。
机遇和挑战:入世初期,有关专家对此作了分析,认为存在五个方面的好处和主要两个方面的风险。五大机遇:(1)可以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2)可以获得下一轮WTO谈判的参与权和制定新规则的发言权。(3)有利于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4)有利于技术引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5)可以促进国内流通体制的改革。两大挑战:(1)对不同农产品的产生的影响不同。具体而言,与小麦、大米和玉米的情况相比,国内棉花生产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大,配额与以往实际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而且配额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5%以上,植物油的情况与棉花类似。(2)对不同地区、不同经营方式的农民影响不同。
1.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产业总体实力。加入WTO以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压力逐渐加大。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发生转变,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比例。
2.在WTO允许范围内提高我国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根据WTO的测算标准,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负保护状态,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的资金,在1993~1995年年均达1050.97亿RMB,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要提高保护水平,可以通过提高“绿箱补贴”和“蓝箱补贴”水平。绿箱补贴是WTO所允许的不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目前水平仍然相当底,可以大力加强。蓝箱补贴是WTO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的补贴,中国入世时WTO允许我们的补贴水平为8.16%,现在实际水平低于2%,近几年应该在这个范围内大力加强这类补贴,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结合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农产品的补贴还应着几方面倾斜: (1)补贴要向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倾斜。(2)补贴要向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倾斜。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具有典型的初级产品性质,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取胜,从长远看,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科技科教兴农的道路。(3)补贴向提高劳动者素质倾斜。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都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4)补贴要向为农产品出口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倾斜。国际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进口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能否及时迅速准确掌握信息已经成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项关键工作。特别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农产品出口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的趋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种有效解决方法,已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强,不仅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笔者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就此轮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影响展开研究,并相应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农产品进出口实践指导有所裨益。
近年以食品价格上升为龙头,我国整体物价指数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5·4%,同年4月CPI上涨5·3%(如图1所示),表明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此轮通货膨胀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距离通胀权力中心最远的农产品价格高速上涨是确认“全面通胀”形成的标志[1]。
一般而言,CPI指数超过3%就可视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纵观2008年至2011年CPI指数的走势,可以得出,2008年我国正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期;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2010年随着宏观刺激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消费价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但上涨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11月,CPI同比增长5·1%,创28个月新高,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2011年初,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专家预测2011年我国CPI将达6·5%,5%的通胀水平将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常态,可见通货膨胀已成为未来经济生活的主要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趋势保持双增长,且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逆差趋势明显扩大。这与我国同时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大力扶持农产品有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农产品高附加值的需求具有刺激作用,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且增速较快[2]。
2008年至2011年1-2月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波动较大,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这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诸多影响。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而在2008年1-5月,金融危机尚未波及实体经济之时,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双增长的态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3]。2010年至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继续呈逐年双增长的状态,贸易逆差走势仍然强劲。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谷物出口量逐年下降,进口上升趋势比较明显;食用油出口不断回落,棉花进口量呈上升趋势;我国食糖基本上进口量远远高于出口量,净出口额大幅下降;果蔬出口基本持平,进口量有所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总之,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大体上趋于上升。出口量增减幅度不大,比较平稳,进口量均不断上涨且涨幅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仍继续扩大。其中,谷物、食用油、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量较大而出口较少;蔬菜、水果为出口型农产品,但净出口额已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农产品需求急剧增加以及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图2所示,2007年至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曲折中稳步上升。其中,以2008年和2009年为拐点,进出口额均不同程度地呈现“N”型变化趋势。然而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农产品进口增幅显著大于出口增幅,贸易逆差趋势不断扩大;二是农产品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出口额波动幅度,出口量基本持平,进口额则大幅波动;三是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方向相同,2007-2008年、2009-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均呈上升趋势,2008-2009年农产品进出口均不断下降。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出口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4%;进口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9·3%。贸易逆差为43·7亿美元,同比扩大70·6%。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都将不断调整。农产品进出口额将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贸易逆差额度将继续逐年扩大。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之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扬,将带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及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加剧物价上涨幅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持续非理性上涨,加之社会游资的肆意炒作,出现“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等现象,从而直接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反之,通货膨胀的爆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农产品加工、运输成本将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
对于农产品出口而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将直接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削弱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类型为劳动密集型,大部分属低价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即为价格优势。通胀环境下,出口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显然将被吞噬。对于农产品进口而言,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将相对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除了国内农产品需求旺盛、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在分析国内通货膨胀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影响的同时,必须全面考虑农产品的国际价格,从而明确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比如,4月19日农业部公布的2011年第14周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中,谷物(主要为大米、小麦、大豆、玉米)、豆油、食糖和棉花的价格环比小幅下跌,若此期间我国谷物、豆油、食糖和棉花的国内价格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出口价格上升,相对进口价格将有所下降。可见,影响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而论。
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旺盛投资需求的推动。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GDP持续保持8%以上的高位增长。这种经济的迅速发展激励了企业投资的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燃料等的需求增加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至CPI,引发通货膨胀危险。因此,通货膨胀条件下,国内农产品的总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缺口将持续扩大。
如2008年我国CPI指数同比增长达5·9%,同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约为10000亿斤,2008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约为10530亿斤,故国内粮食供应存在530亿斤的缺口。为此,必须通过增加谷物等进口数量并极力控制粮食出口等政策,来调整粮食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以补充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因此,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4]。可见,通货膨胀下的经济环境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从而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实现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影响。
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上升,会不同程度的抑制出口;同样农产品进口价格的相对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产品进口。但在研究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时,除单独分析对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外,还需分析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共同影响变化,即还需要考虑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因素。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故当通货膨胀迫使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时,出口需求量必然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将小于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出口总额可能会上升,因此我国近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对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影响亦然,在此不再一一作解。
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最重要特征,即原料和初级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加工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5]。如前所述,通货膨胀对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带来负面作用,并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来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口结构。因此,通货膨胀在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可能以此为契机,调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促使我国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质量,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的出口比重。
需要指出的是,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其进出口总额和结构受到我国农业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出口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敏感性较强,并极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货膨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增强,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生可持续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已不容乐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
首先,[6]应积极改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片面追求产量增长的惯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生产道路;其次,加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抓紧实施地区布局结构、农林牧等行业结构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后,增加农业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位产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并逐步推行农业机械化,发挥规模优势,以此来确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成本价格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经济基础扎实,农业文化底蕴浓厚。因此,应充分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并扩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建立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南北横跨六个季节带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广泛种植优势特色农产品,并实现农产品差异化经营,努力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另一方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朝精深加工和保鲜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进出口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国内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其进口率,有效控制农产品贸易逆差。因此,应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减免税费、扩大公共产品投入等多种惠农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计划项目“中国花生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201120103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工程”资助项目“辽宁省花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2011921035)
陈迪(1983-),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
吕杰(1963-),男,安徽宿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
摘要:花生是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但近年国际竞争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本文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1991—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项指标进行测算,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下降趋势,但国际排名保持相对稳定。
花生在中国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花生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并分析其原因有利于促进中国花生产业的发展。
许多学者曾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测算方面。张金昌[1]对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竞争力指标的优缺点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围绕该指标体系开展了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帅传敏等[2]以等市场份额模型研究中国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并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不同类型农产品进行测算,得到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丧失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结论。李选才等[3]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刘林青和周璐[4]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二维评价模型评价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得到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虽降低但地位重要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面,也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贡献。章胜勇和李崇光[5]对中国花生产业的社会净收益、国内资源成本和有效保护率等比较优势指标测算,并分析中国花生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林治乾和闫静[6]对中国、美国和阿根廷三国平均单产水平、世界市场占有率、平均出口价格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并对比,得到中国花生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结论。郭蕊等[7]对中国、美国、阿根廷和印度的花生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价格等指标测算和比较分析,得到中国花生产业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正在降低的结论。肖嵘[8]在研究中国植物油籽出口结构的基础上,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植物油籽的国际竞争力测算分析,得到中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大豆和油菜籽等持续弱势的结论。
上述研究多以单项指标的测算和比较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在指标的选取和评价分析的角度方面有所创新。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有变量或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不相关的几个综合变量或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较少的综合变量或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变量或指标的信息的一种降维方法,适用于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多指标的综合评价。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线年世界及主要花生生产国花生生产贸易情况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所得。其中,对花生国际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基于FAO数据库中带壳和去壳花生的加总统计结果,不包括花生油等花生加工品。
单项指标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较为片面,不能准确评价一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本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
量,Yij表示i国j产品总产量。等5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其中,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出口值的角度评价,一般竞争力系数和出口强度系数从出口量的角度评价。
基于对FAO数据库中各国带壳花生产量、出口量以及去壳花生出口量的数据分析,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越南、埃及、缅甸、巴西、尼日利亚和印尼等10个排名靠前的花生出口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代表了世界花生总体情况。因此,本文选择上述1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上述10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受篇幅所限,仅列出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结果。欲获取全部测算数据者,请与作者联系。
针对上述5个国际竞争力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综合变量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进行纵向分析。使用SAS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对特征根的贡献率测算得到,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的贡献率达到8219%,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达9241%(如表3所示)。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累计贡献率应达到85%以上,即可结束主成分的选取。因此,本文应提取2个主成分代表原始数据。
总体看来,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1年为各年份最高水平,1991—1996年缓慢下降,1997年达到20世纪90年代最低点,1998—2001年缓慢回升,2001—2005年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2006—2009年继续下降。
本文采用SAS90软件,对上述10个国家历年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主要花生出口国中的地位。分别计算1991—2009年各国所提取国际竞争力指标主成分的得分,并依据各国得分情况,分别对历年10个国家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
可见,阿根廷除个别年份外均居世界第一位;越南在2003年以前保持第二位;中国和美国交替上下浮动于第三位和第四位;印度多保持在第五位到第六位,但近年来迅速上升跃居第二位;其他国家则均持续处于第五位以下的水平。因此,取1991—2009年的多数年份中排名前五的国家(中国、美国、印度、阿根廷和越南),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
美国与中国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类似;越南在1991—2003年间与中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印度在2004年以前排名水平较低,2005年起排名迅速上升,超越中国和美国并保持第二位。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价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纵向趋势和横向排名,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91、1997、2001年和2006年出现拐点,这源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作用(如表6所示)。(2)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与美国排名位置类似,与越南排名变化趋势类似。(3)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和排名变化趋势呈现不同。
分析形成上述结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花生产业年度变化趋势显示,1991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处于最高水平。源于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及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方向正确,对外贸易实施自负盈亏,有利于花生出口。1997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出现明显的低谷。国内方面,销售不畅导致的近两年油料作物价格总体下降使得各地种植面积同比上年降低48%。国际经济形势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进口量大幅下降。1999—2002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迅速上升。国内农业政策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优势农业,油料作物受到关注,面积有所上升,花生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亚洲金融危机逐渐好转,中国成功“入世”,并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花生进口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2006—2009年,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再次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致花生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近年持续推广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使得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导致中国花生生产总产量略降,国内消费量增加,出口量减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中国花生的进口国欧洲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且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出口价格的上升,也是造成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年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稳定于第三至第四位水平,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出口水平有所下降,但其国际地位依然比较稳定。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相似度方面,美国与中国最为相近且呈现交替浮动现象。美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是加拿大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而中国花生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以及波兰、荷兰和俄罗斯等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的欧洲国家。可见,两国花生目标出口对象的差异性,导致出口替代关系不强,故排名保持类似水平。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变化趋势方面,越南在2003年前与中国最为相似。考虑到出口价格是对国际竞争力较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以及越南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的特点,本文对上述五个国家花生出口平均单价进行计算,从其单价走势可见,上述五国中,中国和越南的花生出口单价最为接近,且变化趋势相同,这是造成两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变化趋势相同的主要原因。另外,越南在2002年以前并无花生进口,2002—2003年花生进口量极低,是造成其国际竞争力排名较高的原因。2003年后,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均对花生出口产生有利影响,而越南花生出口的替代国印度的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越南花生出口造成负面影响,上述原因综合作用导致2003年后两国排名变化趋势不同。
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和排名变化在2006年以前总体变化趋势类似。2006年起,年度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而排名变化则保持稳定,至2009年出现下降。年度变化的下降,一方面,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总出口额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加工业发展使得花生国内需求量增加,进口量增加。而这种国内的优化调整并未影响中国花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因此,年度变化并不意味着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只表明出口份额的降低,应依据排名变化来评价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市场地位。另外,应关注印度和阿根廷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国花生产业以及食用油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
[1]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11,(20): 17-25
[2]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 97-103
[3]李选才,戴天放,黄小英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方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3-75
[4]刘林青,周璐比较优势、FDI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39-54
[5]章胜勇,李崇光我国花生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4): 11-15
[6]林治乾,闫静中国花生出口竞争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82-85
[7]郭蕊,李广前,万书波我国花生出口竞争力变动及国际比较:1996—2005[J]农业经济,2008,(2):32-35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普适性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特别是互联网的实时互动性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交易方式,极大拓展了人们的交易途径和贸易范围,推动形成了人类全新的商务模式。
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正在步入泛在、智能、集成的新阶段,从计算技术到网络技术,再到软件技术和感知技术,正在经历一系列创新和变革,将为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第一,计算技术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驱动能力计算和容量计算同步提升。第二,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第三,软件向开源化、智能化、高可信和服务化加速发展。第四,感知和识别技术向智能化方向演进。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用户数量逐年上升。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电子商务仍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和市场潜力。
首先,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促进个人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就业扶持等。完善管理体制、规范行业运行,为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其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更趋优化。自2008年末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行业都受到冲击,但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网络经济却是经济寒冬中的暖流。为应对危机,电子商务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部分外贸型B2B企业转向内贸,注重国内需求拉动的消费。B2C和C2C网商也不断完善配套服务,电子支付工具不断改善。
再次,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民的更加成熟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网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加速提升。据CNNIC统计,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网购用户为8788万,同比增加2459万人,年增幅达38.9%。网络购物的使用与网民网络使用年限密切相关,随着网民数量的提升和网民网龄的增加,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和交易额必然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电子商务在面临上述机遇的同时,互联网的商务运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巨大挑战。用户仍然对物流、售后等环节满意度低,网络安全亟待加强,信任体系急需完善。表现在:第一,缺乏统一的物流配送市场。第二,电子商务交易缺乏全面的法律规范。第三,网络诚信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之中,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户小生产和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
第二,从需求方看,农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的增长转变为对质量、口味、营养、安全的追求。目前农村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城市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造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
第三,从中介方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方式不能有效满足市场流通需求。
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促进农产品贸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一是初级层次。主要是为农产品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如一些企业建立的农产品网上黄页,在网络平台上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大型农业集团建立的超大现代农业网。小企业或是个体农户则依托各类农产品信息网信息。
二是中级层次。一些网站不仅提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还提供了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在线交易形式,交易会员可以直接在网上与自己需要的运输公司洽谈,但尚未实现交易资金的网上支付。资金的支付还是依靠传统的邮局或银行实现。
三是高级层次。高级层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实现农产品电子商情的网上和农产品在线交易,还实现了交易货款的网上支付, 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探索成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必须首先准确把握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趋势。
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出四个发展趋势:个性化趋势、专业化趋势、区域化趋势以及移动化趋势。
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复杂市场环境下,经营好一个企业非常辛苦,而经营像农产品电子商务这样的新兴业务更是需要“大胆摸索,小心过河”。实践证明,选择正确的运营模式,是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一,要适应农产品的特点。必须围绕农产品的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开展业务布局。
第二,要准确定位目标人群。比如先定位城市有消费能力的高端群体,再逐步向中等收入群体扩展,先从团购做起,再逐步向高度个性化扩展,循序渐进,走稳健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农信公司推出的“菜管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既大胆,又稳健。
第三,要提供高效的物流输送。向客户提供新鲜的农产品,是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基本要求,也是重大的挑战。要认真选择农产品来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手段,根据物流辐射范围,确定市场区域,精心做好标准化的包装,确保点对点及时送达。
摘 要:国际贸易理论阐释了在完全分工与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却是:在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农业以及能带来高额利润的高科技产业和其它产业,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同构的现象。出口相似性指数和产品相似系数都显示了这种同构日趋严重,文中的博弈模型论证了产业结构的同构引发了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致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风起云涌,呈现出广泛性的特征。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贸易摩擦;博弈分析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以及当今世界重大而迅速的技术变化,打破了原来的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单一分工结果,从而出现了国际分工模式的多重均衡,导致了国家间产业结构的重构,于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必然表现出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所失,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结果是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纺织品、农产品、汽车、半导体……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并已蔓延到众多领域、遍及世界各国。 一、产业的高收益性、战略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趋同 经济学家们广泛应用的李嘉图古典贸易模型反映的是200多年以前的世界经济。在李嘉图时代,工商业、制造业和科学技术都不发达,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李嘉图用一个我们现在极为熟知的例子来阐释国与国之间分工:如果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葡萄酒和布匹,那么他们将根据各自的自然优势(比较优势),葡萄牙最终生产葡萄酒,而英国则生产布匹。这种单一均衡的分工结果往往使各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和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水平。 而今天的国际分工不再是自然资源决定的单一结果,它更有可能源自于规模经济和后天获得的技术知识、制造技能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动态技术差异,无论是两个国家一种产品还是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国际分工结果都是多重均衡。多重均衡的结果对各贸易国的经济利益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的一些结果对某一国有利,而另一些结果对另一个国家有利,还有一些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但是,实际情况通常是对某一个国家极为有利的结果往往对另一个国家极为不利,由此引发国际贸易利益的冲突。 我们以美国、日本的产业为例来说明产业的高收益性与国际分工的多重均衡结果。我们假定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它们的资金是有限的,只能投资发展两个产业中的一个,不妨设为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品产业,并且假定电子信息产业利润较高,纺织品产业利润相对较低。同时假设A、B两国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产量也相同,但是由于技术、成本不同,A、B两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品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每个国家知道自己发展某产业的成本、收益以及如何选择。但是他并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准确特征。于是,A、B两国的博弈过程表现为如图1所示的标准形式(表格内的符号分别表示A、B两地在不同策略组合下可能的投资收益)。 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电子信息产业纺织品产业)和(纺织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但在各自不知对方如何选择时,局中人国家A和国家B都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希望对方选择利润较低的纺织品产业,自己选择利润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策略选择出现的机会很大。证明过程如下: 设国家A以a的概率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以1-a的概率选择纺织品产业;国家B以β的概率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以1-β的概率选择纺织品产业。国家A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高利润产业由于它的重要经济意义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而有些产业尽管经济利润不高,但它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安全、战略意义,因而也成为各国都关注的焦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农业的战略性表现在:首先,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工业原料和食品来源,关系到国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一国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达程度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即使最发达的国家也从未放弃农业。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次,农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波动必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因此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安全与战略意义,任何国家都不愿做一个农业对外依赖程度过大的国家,每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农业就会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政策,从而加剧了农产品贸易的同构性。 二、国际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实证 考察 衡量国际产业结构趋同的指标很多,较常用的有出口RCA指数、相似系数、出口相似性指数、霍夫曼系数等。本文主要运用相似系数、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测算有关国家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方面的结构趋同程度。 (一)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结构趋同的测度 测度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结构的趋同,可以用出口相似性指数,该指数用公式可表述如下: 由于计算整个世界的产品相似性指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此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产品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运用产品相似性指数对美国与欧盟、日本、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水平进行量化分析。量化情况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知,从总体上看,美国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普遍较高,美国与欧盟、日本达到了71.59和65.9的高水平,与加拿大也达到了51.8的水平,并且表现出很高的趋同速度,这说明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上,发达国家之间在世界上的竞争比较激烈。美国与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较弱,均低于50,但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意味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同程度正在增强。 从表2可知,美国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都较高,这说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产品贸易,以致于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高度相似,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美、欧、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结构趋同的测度 测度制造业结构趋同,可以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法,该方法把相似系数定义为: 利用上面给出的计算相似系数的方法,以制造业所含28个行业(不包括武器弹药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的产值指标为基本数据,计算美、欧、日三个国家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从1993年到2002年,美国与日本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1.0之间波动,美国与欧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8~0.9之间波动,日本与欧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则在0.7~0.8之间波动。而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从1995年到200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美国、日本和欧盟制造业结构的确存在着高度的趋同。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业都存在着高度的结构趋同,这种趋同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产业的过度竞争,从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三、产业结构的同构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博弈模型 从理论上说,一旦国际间产业实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结构性互补,贸易往来中和则共赢;反之,国际间产业结构出现了静态上的部分同构和动态上的不相匹配,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同构所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即生产水平、产品结构越接近,生产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强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越激烈,贸易摩擦就会越多;生产水平、产品结构差异越大,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弱、互补性越强,国家间贸易摩擦就会相对较少。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博弈模型,以此说明国际产业结构的同构是如何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的。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偏离以上纳什均衡,其结果是一方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冲突必然引发了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这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系指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以区别于发展中国家为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而采取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它的主旨是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1)通过征收高 额的反倾销税削弱对方国家的竞争力;(2)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数量和提高进口成本;(3)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性优势;(4)通过设置劳工标准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力。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阻碍了国际贸易正和博弈的实现,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风起云涌,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大规模的、广泛的零和博弈之战。其广泛性表现为:贸易摩擦的数量不断上升;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拓宽;贸易摩擦的范围日益全球化;贸易摩擦的手段多种多样。 四、结论 文章从结构的角度提示了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摩擦产生并呈现出广泛性的原因:国际部分产业结构的趋同。 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还是非古典都阐释了在完全分工的条件下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却是:在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农业以及能带来高额利润的高科技产业和其它产业,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同构的现象。出口相似性指数和产品相似系数都显示了这种同构日趋严重,文中的博弈模型论证了产业结构的同构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阻碍了国际贸易正和博弈的实现。因此,要避免国际贸易摩擦,实现各贸易方的共赢,必须构建结构互补、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交织并存的国际分工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还得进行国际产业政策的协调。